网站支持IPV6 | 无障碍阅读 | 适老化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栏目 > 乡村振兴

老骥伏枥斩穷根 --记全山丹县霍城镇脱贫带头人孔凡祥

发表日期:2021-04-07 08:58 作者:周军
来源:甘肃山丹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今年已年届60的孔凡祥,是山丹县霍城镇东关村的“头羊”,已连任二十载村党支部书记的他,硬是凭着一腔热血和为民服务的“老黄牛”精神,在脱贫攻坚的荆棘道路上,诠释了一名农村党员干部的担当和执着。

孔凡祥所在的霍城镇东关村,地处祁连山浅山区,全村8940亩耕地,保灌面积仅有2940亩,其余多为山滩旱地,劳动力1089人,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达683人,严重的“空心化”问题让本就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村子更加丧失了活力。如何当好这个“头羊”带领贫困群众走出贫困的泥淖,这副担在肩上的担子对于孔凡祥来说一点都不轻松。

但是土生土长的孔凡祥深知,贫困对于那些老弱病残的贫困户来说,无疑是压在身上的一块块犹如沉疾重疴般的“结石”,而这累计起来的一块块“结石”就是自己肩上这副担子的份量,唯有去疾诊疴才能搬去压在贫困户身上石头、减轻自己肩上的重负。而脱贫攻坚政策便是祛除这一块块贫困“结石”最好的“良方”。凭借着对乡里乡亲的深厚情感和对贫苦疾苦的感知,孔凡祥毅然在本该尽享天伦之乐的年纪,将那副沉甸甸的责任扛了起来。

自脱贫攻坚政策实施以来,50多岁的孔凡祥便多了一个爱好--学习,凡事有关精准扶贫的政策文件、理论常识以及各项脱贫认定指标,他都反复看,碰到不理解的地方便向包村干部和包村领导请教。他深知要想在村上落实好这项政策,首先要让群众对这项政策有认同感,而自己作为村上的书记如何吃不透政策,就不可能获得群众信任,一切工作便无从下手。

所幸“功夫不费有心人”,凭借学习后对各项政策的熟知,孔凡祥硬是通过拉家常的方式,让那些对脱贫政策认知有偏差、甚至是有偏见的群众有了正确的认识,特别是在农忙时候,经常只能晚上去贫困户家中入户,对全村20户贫困户的家庭基本情况、思想动态、生活状况、及脱贫愿望等有了很深刻的认识,个别“等、靠、要”思想严重的贫困群众也渐渐树起了自我脱贫的意识。

作为一名老支书,孔凡祥在长达20余载的村干部履历中有着自己的一套理念,那就是他常挂在嘴边的那就话,“要想让群众跟着你干,就要让群众有信任你的理由,只有做到群众事无小事、事事关己,才能获得群众信任。”实际上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走访入户时,当他了解到该村贫困户王保民属于肢体一级残疾且年老多病生活困难,而且儿女常年在外务工,生活无人照料的情况后,立即自掏腰包购买营养品,去看望王保民,并向镇上为王保民申请临时救助,为他加油鼓劲。

深知致贫根源的孔凡祥明白,要想带领广大群众彻底摆脱贫困,光靠政策扶贫是解决不了造血问题,最终还是要走走“造血式”“开发式”扶贫的路子。在充分征求贫困户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孔凡祥注册了一个种养合作社,按照“合作社+贫困农户”的模式,将全村42户贫困户全部吸纳进去,通过入股分红、提供劳动岗位的形式带动贫困户走上了稳定的增收致富路。

孔凡祥告诉记者,“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摆脱贫困的信心,绝不能让一户贫困户掉队,否则就愧对了群众的信任。”而事实没有辜负孔凡祥的期望,2020年底,该村剩余的20户49人的贫困人口全部通过考核验收,实现了整体脱贫摘帽,而年届60的他也在2021年的换届中圆满的将肩上的担子移交给了继任者,让一任接着一任干的良好作风在新的征程中接续发力。


友情链接

主办:山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山丹县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地址:山丹县文化创意中心 邮编:734100 电话:0936-2722969 邮箱: shdxxhb@126.com

陇ICP备12000199号-1 甘公网安备62072502000105号 网站标识码:620725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