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 无障碍阅读 | 适老化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栏目 > 山丹地情

【《山丹县志1989—2013》】文化——民间歌谣

发表日期:2023-10-07 10:32 作者:山丹县地方史志编纂办公室
来源:山丹县地方史志编纂办公室

民间歌谣

    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属于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部分。

它具有特殊的节奏、音韵、章句的曲调等形式特征,并以短小或比较短小的篇幅和抒情的性质与史诗、民间叙事诗、民间说唱等其他民间韵文样式相区别。民间歌谣包括:劳动歌、仪式歌、生活歌、情歌、故事歌、儿歌等。

  劳动歌 是人类社会的文化,是不断地从劳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社会的第一首歌,就是口头创作的劳动歌。劳动歌是人类社会最早的诗歌形式。劳动歌从内容上大致分两种:

    一是与劳动生产本身有关联、在劳动过程中吟唱的歌谣,又叫劳动号子。很多情况下,喊号子的人都是即兴唱号,看见什么唱什么。

    山丹劳动号子很多,如打墙歌:秦始皇打了长城了,老百姓遭了难了;财东家打了庄子了,长工们吃上饭了。再如打夯歌:老哥们,嗨哟,挺起腰啊,嗨哟;高里抬呀,嗨哟,瓷里打呀,嗨哟。

    二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以爱情生活或历史故事为歌唱主题。如山丹民歌《拉骆驼》《弹棉花》《下四川》《种洋烟》等反映劳动生活与场景的歌谣。

    生活歌 是山丹民歌中内容最丰富、题材最广泛的口头诗歌作品。有的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景,表现人们对正义的赞扬和邪恶的诅咒。如《小姑贤》《小媳妇诉苦》《骂媒人》《打女婿》等。有的反映封建社会妇女对不合理婚姻制度的诅咒和控诉。如《浪光棍》《小寡妇上坟》等,通过朴实的语言,纪实的手法,表达光棍汉和寡妇的难肠与辛酸,用低沉哀怨的小调唱出来,如泣如诉,催人泪下。

    这一部分歌谣,还有《回娘家》《赌博穷》《尕老汉》《敬酒歌》《姐儿逛街》《想少年》《哭五更》《姑娘俊》等。

  情歌  情歌是山丹民间歌谣中数量最多、艺术性较高的口头作品,真实而强烈地反映出青年男女复杂、真挚、美好的感情,对爱情的追求表现得坦率而直露,有的甚至毫无顾忌、赤裸裸地表达出来。最为传唱的有《闹王哥》《害相思》《马五哥》《绣荷包》《绣香袋》《送情郎》《盼郎君》《割韭菜》《观花灯》等,如《送情郎》:送郎送到十里墩,送君千里到此停。一把凉伞送君带,晴遮日头雨遮身。送君千里终要别,祝君前路多保重,相见时难别更难,丢下身子跟上心。表达极为细腻含蓄。由青海、临夏花儿移植过来的“少年”调,运用比兴手法,对爱慕之情的表达更直接更坦率:“白天的太阳晚夕的星,月亮了星儿不明。疼烂了肝花想烂了心,望麻了一对儿眼睛”“高高山上一绺绺地,种了三年的菜籽,端起饭碗想起了你,清眼泪大朗朗趟呢”“前山里打枪后山里响,枪子儿落不到水上,你那里扯心我这里想,热身子靠不到你上”。

    此外,民间说唱《八件衣》《大保媒》《冯公积子》等,都有完整的故事和细节。民间谚语、童谣等,内容亦十分丰富。


友情链接

主办:山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山丹县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陇ICP备12000199号-1 甘公网安备62072502000105号 网站标识码:620725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