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 无障碍阅读 | 适老化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栏目 > 山丹地情

【《山丹县志1989—2013》】民俗 ——民俗(三)

发表日期:2023-10-16 17:00 作者:山丹县地方史志编纂办公室
来源:山丹县地方史志编纂办公室

民俗(三)

日常用具

炕桌可放在炕、大榻和床上使用的矮桌子。和普通桌子的形状相似,四条腿,高约 20厘米—40 厘米,供人们在炕、大榻和床上吃饭、写字时使用

琴桌 与供桌相似,但稍低矮狭小,多依墙而设,多作为陈设之用,桌面多用干透的松质木料制成,呈长方形,有时两边会上卷,呈半滚筒状。下有四腿,样式各异。桌面通常由木匠合角斗隼而结合在一起,同方桌组合陈设。

煤油灯 照明工具,以煤油作为燃料。多为金属和玻璃材质,外形如细腰大肚的葫芦,上面是个形如张嘴蛤蟆的灯头,灯头一侧有把灯芯调进调出的旋钮,以控制灯的亮度。煤油灯样式种类繁多,是在电灯普及前使用最广泛的照明工具。

马灯可以手提、能防风雨的煤油灯,因骑马夜行时能挂在马身上,得名。马灯下端有一油皿,螺丝盖,全封闭,油不滴漏;上端有两个铁盖,分层有空隙,便于出气;中间是一块玻璃罩。还有一根铁丝提手。

鏊子面食炊具之一,又称烙饼、烙馍等,主要用来制作烤馍、烤饼等。

烧锅子也叫烧盒子,用来烧制食品的炊具。一般呈圆形,由生铁铸造,每个直径 20 厘米—25 厘米,厚约 7 厘米,分上下两半,有点像饼铛。使用时先把拉来晒干的马粪堆放在避风干净的地方并摊开,用柴草将其引燃,等到马粪烧透之后,再把发酵好的面做成类似面包或其他形状的面团,分别放到鏊子中,然后将鏊子一个个扣好,埋入马粪的余火和灰烬中,二三十分钟后,一个干黄油亮的烧盒子就熟了。

笼蒸用来蒸制食品的炊具,多由竹子、木头等制成。其结构由外圈、内胆及底线组成。外圈是由竹子除去竹皮之后夹成,再由竹皮固定,商用的由铜线固定以增加耐用度。内胆即是高出外圈以方便放置顶盖或互相重叠那一层。外圈与内胆之间会放入竹杠固定形状,亦是保存空气的绝缘层。底线即是蒸笼的底部。

风匣又名风箱,用来给灶火助燃的工具。基本构造为一个箱体,内置活塞板与拉杆连接,外置手柄;一个出风口与灶膛连接,通过手拉方式压缩空气,空气通过出风口进入灶膛。

簸箕 主要有两种,一种用藤条或去皮的柳条、竹篾编成,用来扬米去糠。另一种是铲状器具,用以收运垃圾。

升子、斗 农家用以计量粮食的器具。升子和斗类似,升子比斗小,每 10 升为 1 斗。升子、斗一般采用木头或竹子制成。木制升子和斗为正方台状,上大下小,多由木匠选用上等硬质、耐磨的木料合角斗隼做成。

褡裢 民间长期使用的一种口袋。通常用粗棉、毛线手工编织而成。有 50 厘米宽,1 米多长,开口在中央,两端各成一个口袋,口边留有绳扣,可以串连成锁,结实耐用。 褡裢挂在肩上,一半在胸膛前,一半在脊背后。多用于出行时携带食物等。

布篮子家庭妇女用来盛缝衣物、碎布、针线等用品的用具,多为圆形,和脸盆差不多大小,一般由芨芨、柳条或竹子等编成。

箥子  同“笸”,一种用来盛放食物的用具,大多由芨芨、柳条或篾条等编成。也有一种称“筛子”可以盛放食品,亦用来捞、拌麦(子)等,制作和箥子相同。

出行山丹自古就是宜农宜牧区,最早的代步工具,常见的有牛、骡、马、驴、骆驼等牲畜,后逐渐被架子车、牛车、大皮车等代替。

架子车农村中常用的载人、载畜工具,轻便灵活。

牛车也叫大车、大轱辘车,农村中常用的载人、载物工具,粗壮、笨重,以牛、马为动力。

大皮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从外地引进,轱辘为汽车的胶皮轮,结实、坚固、耐用、载重量大。

轿子车 车轮较小,车上带篷,装饰讲究,套一匹骡或马。多为富人专用。

自行车  1978 年后流行于城市和农村,主要有飞鸽、永久牌自行车,后样式更加多样。

摩托车流行于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始为加油摩托,后逐步被轻型快捷的电动摩托替代。

小车2000 年前后开始在民间流行,靠打工致富的位奇镇芦堡村时有小车七八十辆。后成为农村致富大户的出行工具。2012 年前后,山丹县年购置小车 2000 辆左右



友情链接

主办:山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山丹县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陇ICP备12000199号-1 甘公网安备62072502000105号 网站标识码:620725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