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志1989—2013》】民俗 ——民俗(四)
民俗(四)
过寿 山丹自古就有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为老人过寿是民间尊老孝悌的具体体现。
旧时,家人生辰,一般吃鸡蛋面条,预祝长寿。逢整数生辰,如十岁、二十岁、三十岁等,则又较一般生日隆重。老人寿庆一般自五十岁开始,一年一庆,称为“过生日”,而逢十年满过生日,称为“过寿”,即“六十大寿”“七十大寿”……民间做寿有“男做九、女做十”的讲究,即男人六十岁、七十岁等寿庆,可在五十九岁、六十九岁的生日时做;女人则恰恰相反,六十岁、七十岁等寿庆,须在满六十岁和七十岁生日时做寿。老人到六十寿辰、七十寿辰,子女应为父母祝寿,八十、九十寿辰更要隆重祝贺。祝寿前,要发寿柬给至亲好友,通知祝寿日期,寿日前一天,寿者的女儿、女婿要带着礼物看望老人,帮助寿者家人布置寿堂,做好次日祝寿的准备工作。家中要设简筵招待,全家大小及至亲欢聚一堂,为“寿星”庆寿,称为“暖寿”。寿堂是老人做寿的场所,有堂屋的人家,寿堂要设置在堂屋。堂屋正墙中间悬挂“南极仙翁”或“瑶池王母” 寿星图,有社会地位的富绅购黄绢一块,请县衙盖 100 个官印,制成寿轴,张挂中堂。庭院门柱要张贴寿联,堂屋中堂寿星图两边也要张贴寿联。
寿日,堂屋里边悬挂彩带,中堂张灯结彩,正中设礼桌,陈列子女及亲友赠送的寿礼,正墙设香案,上摆寿桃(馒头)、寿糕、寿面、鲜花、水果、香、表、蜡等。寿星穿戴特制的寿衣,端坐于香案前,以接受晚辈和亲朋好友的拜贺。堂屋地上铺设拜垫,便于晚辈行叩拜之礼。拜寿没有一成不变的仪式,一般来说家中祝寿较随和一些,在礼堂或酒店中祝寿就高雅、规范一些。往往寿庆仪式和寿庆宴会同时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生日寿庆得到改革、简化。长辈寿期只限家属亲友,不请客送礼,只是合家吃一顿长寿面。20 世纪 90 年代后,为高寿老人祝寿庆者日多。
留胡子 山丹男人留胡子的习俗由来已久,一般在 40—50 岁留须。其仪式根据年龄和属相,选择良辰吉日,摆设家宴或在酒店,请亲戚朋友参加,自家儿孙或女儿、女婿要上门祝贺。留须仪式上要焚香拜祖,祷告神灵,同时要请剃头匠修面蓄胡须,如父母健在,忌讳儿子留胡须。相反,如有了孙子还不留胡须,就有人出来说闲话了。
山丹民间中年人尚有留胡不留须的习俗,但到留胡须的年龄,举行过仪式,就不仅要留胡,而且要留须。一旦留了胡须,在修面时就不能将胡须剃光了,须按照留胡须的规矩和讲究,将胡须修理的美观整齐。老人留须,完全是对地方上地位高、威望高的人的一种尊崇和抬举。若是德望低下、穷困潦倒的人蓄胡须,不但不被人们认可,还要受到污辱或讥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区老人大都不留胡须,农村留须者一般都在花甲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