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启航 逐“绿”前行 山丹县新能源产业势头强劲
盛夏时节,焉支大地,风轻云淡、满目苍翠,在山丹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园,宽敞干净的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标准化厂房林立,孵化园里机声隆隆,马达飞旋,工人们正在加紧生产,为我县高质量发展增砖添瓦。
走进山丹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园中钠储能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多架龙门吊缓缓滑动,在新建成的光伏支架生产线上,特种带钢卷从冷弯型钢加工设备中被缓缓拉出,经过成型、冲孔,冰冷的钢卷华丽“变身”为一根根方形光伏支架。
据了解,光伏支架是为了支撑、固定、转动光伏组件而设计安装的特殊设备,相当于光伏电站的“骨骼”。中钠储能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光伏支架以锌铝镁、低合金钢、超级耐候钢为原材料,采用先进的冷弯成型和冲孔加工工艺,这使得成品支架具有自重轻、强度高、耐腐蚀性强等特点,使用年限可达到25年以上。
山丹中钠储能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新龙说:“中纳储能入驻山丹以后,主要服务于东乐北滩的10万千瓦的光伏项目,目前项目所需支架已经生产了80%左右,电解液储罐也陆续在生产,我们除了给自己生产之外,也服务其他项目和企业。”
7月16日,山丹县绣花庙49.5兆瓦风电场并网成功,目前各机组系统状态、参数正常,运行平稳。该项目顺利并网发电,标志着山丹县风力发电实现零的突破。
“项目投运后,年发电量可达到1.2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4.1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万吨。”项目经理张育仟说。
在山丹县新能源集维中心,运维大屏上,接入平台的新能源场站运维数据信息不断更新,智能运管系统自动对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帮助新能源场站预警、分析故障,给新能源生产管理安上了“千里眼”“智慧脑”,让千里之外的设备运行情况尽收眼底,精准把脉设备治理,有效提升场站发电量。
“新能源集维中心投运后,计划利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实现接入运维20GW,解决本地就业将近6000人,带动新增产值8亿元,年利税可达1.7亿元左右。”甘肃鑫汇瑞能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宏斌说。
优质的营商环境是发展经济的 “先手棋”和释放活力的“稳定器”。山丹县通过建立领导干部包联企业制度,创新做实“首席服务官制”,全面落实“三个精准”和“包抓联”“白名单”“六必访”等系列制度措施,推行“保姆式”服务,助力企业纾困解难,多措并举营造高品质营商环境。
“公司入驻以来,山丹县委、县政府各级领导和园区对我们帮助很多,服务也很到位,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好的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山丹中钠储能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新龙说。
近年来,山丹县充分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抢抓“绿色能源”发展新机遇,着力打造绿色能源强县,在抓实光伏、风电等绿色能源项目建设的基础上,通过精准招商,引进了光伏支架、电解液储罐、GW级全钒液流电池、新能源集维产业等新能源装备制造和新能源运维服务,培育了一批绿色制造企业,加快工业绿色化转型,构建新能源产业体系,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健康发展。(杨海翔 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