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数据地图” 织密“质量网络”——山丹县自然资源局高效完成甘肃省采矿损毁土地状况调查试点工作
2024年,山丹县自然资源局在省级采矿损毁土地状况调查试点工作项目中,遵循“精准锁定图斑数量,严把图斑调查关口,深入剖析图斑损毁状况”原则,积极开展工作,目前已全面完成图斑调查核实与验收工作。此项工作不仅为省级采矿损毁土地治理提供了详实数据支撑,也为山丹县后续生态修复政策制定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高效协作和技术创新,进一步摸清了县域内采矿损毁土地的家底,为推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一是全面梳理。通过对全县采矿区域进行全面梳理,共涉及我县图斑数量451个,其中采矿用地图斑数量318个,其他地类图斑数量95个,新增图斑数量38个,图斑主要集中在矿区及周边区域。通过遥感影像分析与实地核查相结合的方式,确保了图斑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实现了图斑空间分布的可视化呈现,为后续分类管理和靶向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是“双轨”核查。在图斑调查环节,采取了“双轨制”核查模式,即内业核查对图斑初判信息进行室内核对和完善,对仍然存在疑问的230个图斑进行在线核查与外业抽查相结合的实地调查方式,最后再将图斑信息补充完整。这种双重保障机制有效提升了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调查内容涵盖图斑位置、范围、面积以及损毁程度等关键指标,确保每一处细节都经得起推敲。此外,针对部分复杂图斑,还引入无人机航拍技术,弥补了传统手段难以覆盖的盲区,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精度。整理和统计后,山丹县共有采矿损毁土地图斑401个。
三是系统评估。通过对图斑损毁状况的系统评估,发现采矿活动对土地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一方面,表土剥离导致地表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风险加剧;另一方面,矿坑积水或塌陷问题突出,给周边环境带来潜在威胁。基于此,将图斑按损毁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并逐一建档立册。这一精细化管理模式,为后续实施差异化修复策略提供了明确方向。同时,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了“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生态恢复思路,力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