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奇镇: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奏响幸福生活交响曲
近年来,位奇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立足镇域实际,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文化建设等方面精准发力,用一个个接地气的实践举措,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内涵”,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振兴之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生态产业的勃兴,让乡村鼓起钱袋子。在产业振兴的赛道上,位奇镇走出了“特色+规模”的新路径。过去的四坝村,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层次低、规模小,如今却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连片发展起4000多亩西蓝花种植基地。村民周守玉算起了增收账:“以前种玉米一亩地收入千把块,现在加入合作社种西蓝花,一亩地能多赚2000多元,还不用愁销路。”像西蓝花这样的特色种植基地,全镇已有5个,涵盖芦笋、枸杞、西瓜等多个品类,带动近千名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此外,镇里还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将新鲜芦笋加工成芦笋酒、芦笋茶,附加值提升3倍以上,让“土疙瘩”变成了“金疙瘩”。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更筑牢了乡村振兴的经济根基。
人居环境的蝶变,让乡村焕发新颜值。走进位奇镇东湾村,柏油马路干净整洁,家家户户门前都有小菜园、小花园,昔日的“脏乱差”变成了如今的“洁净美”。这得益于镇里推行的“135”环境保洁机制和垃圾分类积分制。村民毛富兰说:“现在村里搞积分超市,攒积分能换洗衣粉、洗洁精,大家搞卫生的积极性高着呢,村里比城里还舒心。”今年位奇镇实施乡村振兴基础设施提升工程项目,在位奇镇硬化混凝土道路6公里、铺设砂化道路6.37公里、铺设路沿石6.4公里、铺设透水砖5.2公里,并配套人行道防护围栏1.82公里、污水管网2.7公里、观察井10座、垃圾池6座,打造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家园。人居环境的改善,不仅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更激发了乡村的内在活力,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乡土文化的浸润,为乡村注入精气神。位奇镇深挖本土文化资源,在每个村都建起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了社火队、巾帼志愿服务队等文艺团体。每到农闲时节,文化广场上便热闹非凡,村民们自编自演的节目既接地气又充满正能量。“以前农闲时大家要么打牌要么闲聊,现在村里有了文化活动,邻里关系更和睦了,精气神也不一样了。”芦堡村村民感慨道。文化的浸润,让乡村更有温度、更具凝聚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体现了“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的深刻要求。
如今的位奇镇,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是位奇镇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缩影,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真实写照。下一步,位奇镇将继续锚定乡村振兴目标,持续在产业提质、环境优化、文化繁荣上下功夫,让乡村振兴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村民,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位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