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大马营镇:黄芪成了“致富草”
山丹县大马营镇新墩村村委会副主任赵永忠在察看黄芪长势。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钱大伟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侯洪建
焉支山下,秋风微凉,山丹县大马营镇新墩村两侧2000多米海拔的山坡上,随风摇摆的黄芪枝叶泛黄,即将迎来丰收。村委会副主任赵永忠穿梭田间,不时蹲下来察看植株长势:“这里种出来的黄芪根茎质地坚韧,颜色好、品质高。”
此前,新墩村以种植大麦、油菜、马铃薯等传统作物为主,经济效益不高。为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村“两委”经过多方考察和调研,决定发展黄芪种植产业。
“我们这里海拔高、气候冷凉,而且病虫害少,非常适宜种植黄芪。邻村种植黄芪的效益就不错。”赵永忠说。
2023年,新墩村村干部带头种植黄芪,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吸引本村与外地种植大户前来种植黄芪2000亩。
望着今年种的200亩黄芪,新墩村村民赵训强骄傲地说:“每亩鲜货产量在800公斤左右,刨去种植环节的人工和机械等成本,每亩黄芪能增收3000多元呢!”
为更好地提高产品附加值,新墩村2024年通过盘活学校闲置场地,多方筹资50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的中药材加工厂,在精深加工上持续用力,产品增值效益不断提升。
走进新墩村中药材加工厂,工作人员正在对中药材清洗、切片、烘干等设备进行全面检修和调试,为中药材加工做好准备。
“从去年11月到今年4月的精深加工周期,我们已加工中药材切片等产品20多万吨。”赵永忠介绍说,黄芪产业为周边群众提供务工就业岗位150余个,人均增收1.2万元以上,村集体增收近10万元。
近年来,大马营镇以新墩村为中心,辐射周边马营、磨湾和双泉等村种植黄芪、甘草、党参等道地中药材,种植规模达到1.4万亩以上,中药材鲜货产能达1.1万吨,年产值6600万元以上。
村里集中流转土地,让村民有了租金收入;中药材种植加工厂里,村民可以务工赚取劳务费。漫山遍野的黄芪等中药材,如今在大马营镇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日益变成了群众实实在在的“致富草”。
位于山丹县大马营镇新墩村的中药材种植加工厂产品展示区。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钱大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