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 无障碍阅读 | 退出适老化模式
首页 党政动态 山丹概况 政务公开 办事服务 效能监督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纲要

“十四五”时期山丹所处发展阶段及特征研究

发布机构:统计局 2021-01-25 10:16:47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是经济发展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面临的速度换挡,是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现象。山丹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增速虽然放缓,但实际增量依然可观。面对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山丹县委、县政府率领全县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工业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为十四五山丹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山丹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奠定扎实基础。

山丹县统计局针对当前全县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聚焦山丹县发展现状,通过深入乡镇、企业实地调研、精准开展数据分析,找准问题症结,着力破解发展瓶颈,提出对策建议,探索加快调整存量、做优增量的路径,分析、研判、总结出十四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及特征。

一、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发展基础更加稳固

1.综合实力持续攀升。一是经济总量不断跃上新台阶。201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61元,是2015年的1.3倍。二是经济增长保持稳定。201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增长6.3%2016-2019年年均增长7.41%;三是主导地位更加稳固。从三次产业结构看,2019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25.3:21:53.7,一产、三产占比较2015年分别提升2.82.7个百分点,二产占比较下降5.5个百分点。总体来看,以三产为主导,一、二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人均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26006元增加至2019年的33896元,2016-2019年年均增长6.84%

2.需求增长持续旺盛。一是第三产业投资比重逐年提高。从总量上看,2016—2019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2.23亿元,年均增长6.37%。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2015年的8.7:43:48.3调整为11.9:28.5:59.6,第一产业投资略增趋稳,第二产业投资占比有所回落,第三产业投资占比逐年提高,形成三二一的产业投资格局。二是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2019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27亿元,同比增长7.8%,总量是2015年的1.46倍,2016—2019年年均增长9.95%。全县城镇零售额由2015年的13.44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9.9亿元,年均增长8.4%;乡村零售额由2015年的3.13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4.36亿元,年均增长8.95%

3.发展基础更加稳固。一是经济基础愈加稳固。2019年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6.2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3亿元,2016—2019年年均增长2.36%。财政支出23.14亿元,较2015年增长23.5%。二是金融存贷稳步提高。2019年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6.16亿元,较2015年增长46.7%2016—2019年年均增长10.05%;各项贷款余额69.7亿元,较2015年增长21.9%2016—2019年年均增长5.07%。三是人均GDP稳步增长。2019年全县人均GDP达到33896元,同比增长6.3%,总量较2015年增长30.3%2016—2019年年均增长5.34%。四是居民收入不断提高。2019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48元,比2015年增加7803元,年均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63元,比2015增加3936元,年均增长8.27%

(二)三次产业同步提升,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

1.现代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十三五以来,马铃薯、油菜、优质牧草、中药材、食用菌、肉羊肉牛六个区域特色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农业发展逐步向规模化、基地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全县现代农业发展态势良好,主要产品产量不断提高,粮食、蔬菜、肉类产品产量保持增长。2019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达到45.77万亩,产量达到19.72 万吨;蔬菜种植面积1.65万亩,产量7.21 万吨,中药材种植面积3.01万亩,产量 1.32吨,粮食、蔬菜、中药材产量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3.4%12.8% 91.3%;猪、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 6.39万头、2.55万头和126.58万只,肉产量达到 1.2万吨,禽蛋产量达到678 吨,牛奶产量达到1866吨,肉、蛋、牛奶产量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29%1.9% 3.7%

2.工业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十三五以来,我县不断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初步形成以煤炭、光伏发电、水泥制品、农副产品加工等多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规模工业经济稳步增长,成为经济发展、财政增税、促进就业的中坚力量。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家,总产值达到24.03亿元。原煤产量50.69万吨、水泥86.06万吨、铁合金11.48万吨、发电量15317万千瓦时,新能源产业逐渐形成规模优势,发电量较十二五末增长2.15倍。

3.服务业总量逐年扩大。十三五期间,全县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支点,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服务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19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22.526.551调整为2019年的25.32153.7201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21.95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30.94亿元,占GDP比重较十二五末提高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年均增长6.5%。传统服务业稳定发展。全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四年年均分别增长4.63%5.52%6.34%。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2019年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由2015年的6.1%提高到10.5%2016-2019年年均增长6.48%

(三)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1.常住人口小幅增长。2019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7.01万人,比上年的16.98万人增加了0.03万人,同比增长0.18%;比2015年的16.73万人增加了0.28万人,常住人口增长幅度较小。其中,常住城镇人口增幅高于常住人口增幅,2019年城镇常住人口较2015增加了1.08万人。

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逐年增高。2019年末,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8.09%,比2015年的42.44%提升了5.65个百分点,比全省48.49%低了0.4个百分点,居于全省中等水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7.6%,较2015年的33.8%提高了3.8个百分点,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明显。城镇化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在城镇化水平低于30%时,城镇化水平较低且发展较为缓慢,为初始阶段;城镇化水平在30%—70%之间时,城镇化进程加速,为中期阶段;当城镇化水平超过70%时,城镇化水平较高且发展速度趋缓,为后期阶段。目前山丹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8.09%,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和城镇化的快速扩展阶段。

3.人口就业结构优化升级。城镇化就是第一产业人口逐渐向第二和第三产业流动的过程。城镇化的推进其实就是由于生产力的变革带动劳动力及其他经济资源要素从农村向城镇聚集的过程。全县从业人员中三次产业就业构成,2015年为33.2:29.5:37.32019年为6.3:34.5:59.2,一产向二、三产业就业转移比重26.9个百分点。

二、十四五时期山丹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及特征研究预判

十四五时期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重要开端,是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时期。站在新时代的新征程、新起点上,山丹要聚焦变化趋势、谋划发展新坐标新方位,在更高站位、更广视野上前瞻十四五。综合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后,对十四五时期山丹的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及特征作出预判。

(一)从发展机遇看,综合实力将迈上新台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十四五战略布局中明确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前我国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们要立足县情,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在变局中开新局,深刻认识山丹发展短板弱项,协同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抓住机遇,奋勇前进,努力实现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2019年全县人均GDP约折合5033美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山丹社会生产力发展综合水平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二)从三方面分析,工业化进程仍需加快推进。

从工业发展阶段看,按照人均GDP水平对应的经济发展阶段,全县现处于工业化后期,即将迈向发达经济阶段初期。

从产业结构变动规律看,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过程同样也是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同时拉动第三产业比重提高的过程。当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2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至高于第三产业比重而在GDP中处于最大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到1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至最高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最大时,工业化进入了成熟期。目前,山丹二产占GDP比重21%,工业占GDP比重10%,工业化仍在初期阶段。

从城镇化率看,城镇化率为城镇常住人口占全部常住人口的比重。一般情况下,工业化初期城镇化率为37%以上,中期为49.9%,成熟期为65%以上。2016-2019年全县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2019年全县城化率为48.09%,从这一指标看,全县工业化处于迈进中期的进程中。

人均GDP处于迈向发达经济阶段;工业化率水平较低,工业化仍在初期;城镇化靠近中等水平,工业化即将迈进中期阶段。综上看,进入十四五时期,全县工业化水平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迈进的阶段。

(三)从城镇化建设看,山丹每年输转富余劳动力在6万人以上,仍属于人口流出型城县。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影响常住人口数量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关键因素。如果一个城市服务业较为发达,就会吸引外来人口就业生活,从而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2019年山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53.7%,但工业化进程仍在初期,在较长一个时期内城镇化保持在中等水平。根据我们资源型县发展特点及现状看,在短期内这样的结构问题难以扭转,同时服务业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通过以上分析研究,我们预判进入十四五时期,山丹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将持续提升;在工业化进程中仍需认真谋划,加快现有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推动现代生态工业发展,稳步推进工业化进程,推动工业化向中期更高阶段迈进;同时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为实现经济社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三、推进山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把握机遇,准确定位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将区域协调发展纳入经济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当前,全县区域经济政策利好叠加释放,制度创新活力加速激发,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发展战略机遇突显。必须准确把握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指向、战略路径、实践要求,在全省、全市发展布局中自我审视,明晰定位,科学谋划,主动作为,变压力为动力,变潜能为动能,变发展优势为竞争胜势,持续推进区域经济提质增效,不断增强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二)发挥优势,推进新旧动能多点发力。一是做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业是区域经济的命脉与支柱,也是转型升级的主战场。要积极对接实施新能源综合开发及氢能源示范城市建设项目,大力发展能源产业,打造产业新集群,建立产业基础,延伸产业链,为推动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重点突出花草滩循环经济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丹河上游水系连通工程等项目,精心做好谋划、争取、实施工作,在提升产业链,提质增效、融合创新上实现新突破。二是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围绕十大绿色生态产业、产业高端化、基础设施等方面积极谋划争取项目,为重大项目建设按下加速键。以工业、旅游、物流三大产业为依托,加快谋划上下游配套、链条完整、竞争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提高项目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通过项目牵动、龙头带动,不断积蓄经济发展后劲。三是做活现代服务业。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加快产业结构轻型化的关键举措,发挥优势、补齐短板、突破重点,不断扩大服务业总量、优化服务业结构、提升服务业层次,推动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

(三)借势发力,推动区域经济融合发展。一是要把握西部大开发、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等战略机遇期,依托一带一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抓住兰州西宁城市群高质量协同发展的黄金时期,深化与新西兰合作交流,紧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农产品精深加工、新能源、新型建材等重点产业精准招商,认真谋划县域产业布局,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拓展经济发展范围。二是抓住区域发展战略机遇,认真研究协同发展政策机遇,及时掌握区域产业动态,主动对接沟通,争取合作机会,厚植区域发展新优势。

十四五启航在即,《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十四五以及未来15年中国发展把脉定向,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精准定位,长远规划,统筹部署,真抓实干,为在十四五时期,山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迈出更大步伐,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能力,奋力谱写山丹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主办单位:山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山丹县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陇ICP备120001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