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2021年山丹县“虫口夺粮”保丰收 行动方案的通知
2021年山丹县“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方案
农作物病虫害是影响粮食稳产增产的关键因素,防控农作物病虫危害对减灾保丰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甘肃省农业农村厅《2021年甘肃省“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方案》和张掖市农业农村局《2021年张掖市“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方案》要求,为扎实做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损失,奋力夺取全年粮食丰收,结合我县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分析
根据冬前病虫害基数调查、农作物种植特点、农业生产条件、品种特性、气象预报等因素综合分析,预测2021年我县农作物重大病虫草鼠害总体中度发生,其中: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黑痣病中度发生,局部区域中度偏重发生;小麦黑穗病、全蚀病轻度发生;油菜蚜虫、小菜蛾、菜青虫、黄条跳甲中度发生;玉米大小斑、红蜘蛛、棉铃虫轻度发生,草地贪夜蛾有传入的可能性;向日葵锈病、菌核病中度偏重发生;地下害虫中度偏轻至中度发生;农田杂草及农田鼠害中度发生,局部区域中度偏重发生。
(一)马铃薯重大病虫害。以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茎基腐病、根腐病、黑痣病、病毒病、环腐病、黑胫病、青枯病、疮痂病、地下害虫、蚜虫、豆芫菁为主,预计发生10.5万亩次,其中:马铃薯晚疫病轻度发生,发生1万亩左右;马铃薯早疫病轻度发生,发生1.5万亩左右;马铃薯黑痣病等土传病害在局部地方偏重发生,发生4万亩左右;地下害虫中度偏轻发生,发生2万亩左右;蚜虫中度偏轻发生,发生2万亩左右。
(二)小麦重大病虫害。以小麦黑穗病、全蚀病、条锈病、根腐病、蚜虫、地下害虫为主,预计发生10万亩次,其中:小麦黑穗病发生2万亩左右;小麦全蚀病发生3万亩左右;蚜虫发生2万亩;地下害虫发生1万亩,其他病虫害发生2万亩。
(三)油菜重大病虫害。以小菜蛾、菜粉蝶、黄条跳甲、蚜虫、油菜菌核病、霜霉病、病毒病为主,预计发生9.5万亩,其中:蚜虫发生2万亩;油菜小菜蛾发生2.5万亩;菜粉蝶发生2万亩;黄条跳甲预计发生3万亩。
(四)其他重大病虫害。玉米螟、棉铃虫预计发生0.5万亩;若7-8月连续降雨,向日葵锈病、菌核病预计发生2万亩;农田草害预计全县发生45万亩(次);农田鼠害预计发生5-6万亩。
二、思路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突出主要作物、重大病虫、重点区域,加密监测预警,坚持分类指导、分区施策、联防联控、统防统治,全面提升重大病虫害防控服务能力和技术到位率,坚决遏制迁飞性、流行性重大病虫害暴发成灾,全力以赴打赢“虫口夺粮”主动战和重大病虫防控攻坚战,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准确率稳定在90%以上,病虫害总体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1%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5%以上,努力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和农药减量化有机统一。
三、重点任务
突出主要作物和重大病虫害,抓住重点区域和关键时节,重点做好马铃薯、小麦、油菜等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及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防控工作,保障我县粮食生产安全。
(一)抓好马铃薯病虫害防控攻坚战。马铃薯晚疫病是流行性、毁灭性病害,该病一旦暴发流行,将对马铃薯产业造成重大危害。我县7-8月份降水相对集中,有利于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和流行,要加大系统监测和调查力度,及时发布病情预报,把握防治最佳时机,争取防治主动。在防治措施上,认真落实播前选种关、土壤处理关、切刀消毒关、药剂拌种关、化学防治关“五关”综合防控措施,加强晚疫病流行性病害监测,现蕾前后出现“中心病株”时进行普防,积极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控,有效遏制大面积发生危害,同时,做好马铃薯土传病害的调查和防治示范工作,保障全县马铃薯生产安全。
(二)抓好小麦病虫害防控阵地战。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重点抓好黑穗病、全蚀病、条锈病、根腐病、蚜虫、麦蜘蛛等病虫监测预警,健全信息报送制度和病虫害预警制度,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汇报及时。抓好防控关口,组织专业化服务队伍、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和农民等各方面力量,严防大面积流行为害,保证小麦生产安全。
(三)抓好油料作物及检疫性病虫害监测防控歼灭战。油菜以防治蚜虫、小菜蛾、菜青虫、黄条跳甲为主,防治期间多种药剂交替和轮换使用,以避免或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建立向日葵锈病、菌核病为主的病虫监测点,建立苹果蠹蛾、苹果枝枯病、瓜类果斑病等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测点,实行重大病虫发生和防治信息周报制度,关键时期实行“一周两报”制度,实现作物生产安全。
(四)抓好草地贪夜蛾监测防控阻截战。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的防控策略,详细了解草地贪夜蛾适生区域广、迁飞能力强、繁殖倍数高、暴食危害大等特点,密切关注兰州、白银和庆阳北部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动态,完善应急防控方案,贮备防控物资,加密布设监测网点,在关键区域布设生态阻截带,一旦发现迁入,迅速扑灭,全力做好草地贪夜蛾监测防控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着力强化监测预报。根据我县气候特点和往年病虫害分布、危害情况,完善重大病虫害监测制度,实行防控信息“一周一报”制度,严格执行新发突发重大病虫害当天即报制度,在重大病虫害源头区、迁飞流行过渡带、常年重发区科学布设监测网点,及时掌握发生动态,准确发布预报预警信息,明确重点防控对象、关键区域和最佳防控时间,正确估计测算经济阈值,将病虫害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提升监测预报信息化水平。
(二)持续推进统防统治。采取农技部门、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三级联动服务方式,扶持一批装备精良、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突出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大力推广植保无人机、自走式高杆作物喷雾机等高校植保器械,开展统一组织发动、统一技术方案、统一药剂供应、统一施药时间、统一防控行动“五统一”服务模式,带动全县农作物病虫统防统治服务组织达到20个,防治面积达到30万亩次以上,切实提高防病治虫效果。
(三)大力抓好绿色防控。大力推广多元醇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有机硅等农药喷雾助剂,积极推广应用芸苔素内酯、赤霉素、吲哚乙酸等植物生长调节剂,集成推广生物农药、生物防治、生态防治和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性诱剂诱杀“三生三诱”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绿色防控覆盖达到41%以上,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全面提升绿色防控水平。
(四)全面加强安全用药。认真贯彻落实《农药管理条例》,严格农药监管,强化科学安全用药指导,集成推广全程绿色防控技术,大力推广高效低风险农药和高效药械,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用药规定,严防违规用药,坚持达标防治、对症选药、适时适量用药,杜绝农户随意加大用药量等行为,降低抗药性产生风险,组织“科学认识农药使用”专题活动,大力宣传农药减量增效工作成效,提高群众科学用药的针对性和知晓率。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技术指导小组,实行县抓落实、乡镇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上下联动、多方协作、层层落实的工作格局,细化目标任务,强化分类指导,在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控关键时期,采取日常督导和现场督导相结合方式,落实防控措施和防控责任,全力以赴抓好防控工作,确保行动取得明显实效。
(二)强化技术服务。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实用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加大土地流转大户、植保专业服务组织、专业合作社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训力度,提高安全科学用药水平。采取“农技中心+专业化服务组织+新型经营主体”服务模式,组织农技人员深入乡村、示范区和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和宣传培训服务,统筹各方面力量,形成强大合力,确保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位,全面提升防控工作的组织化、社会化、机械化和科学化水平。
(三)强化资金保障。积极争取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专项资金,落实好草地贪夜蛾、苹果蠹蛾、马铃薯晚疫病等防控补助资金,切实加强资金管理,规范资金使用,做好专款专用,加大先进病虫监测设备、高效低毒低风险农药和新型植保器械采购力度,加强防控物资管理,完善物资发放手续,积极探索社会化服务模式,切实提高植保装备水平和应急防控能力,确保发挥最大效益。
(四)强化宣传培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媒体,大力宣传统防统治、绿色防控和科学用药技术,通过科技下乡、示范展示、现场观摩、印发资料等形式,现场指导培训农作物病虫草鼠害识别、农药科学选配、施药机具合理选用、施药人员安全防护、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等知识,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营造群防群控浓厚氛围。
附件:1.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2.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3.油菜及其他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4.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要点
5.山丹县“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技术指导小组
附件1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以抗病品种、合理布局、脱毒种薯和种薯处理为基础,加强马铃薯晚疫病等流行性病虫害监测,前期进行保护性预防,发病中后期使用内吸性药剂开展统防统治,有效控制病害发展。
一、播期防治
1.推广抗病脱毒种薯。在加强田间马铃薯品种抗病性监测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应用脱毒、抗病种薯。
2.种薯处理。播种前淘汰病烂薯,提倡小种薯播种,需切块时,切刀用酒精、高锰酸钾或福尔马林浸泡消毒;种块可选用恶霜锰锌或霜脲·锰锌等药剂拌种,种薯拌药后避光晾干播种。
3.健身栽培。推广高垄、大垄栽培,合理密植,适时播种,合理轮作,避免与茄科、十字花科作物连作。
二、生长期防治
1.加强监测预警。采取系统监测与田间实查相结合,定点调查与大田普查相结合,确定防治最佳时期。
2.中心病株处理。当发现中心病株时,要连根及薯块全部挖出,带出田外深埋或销毁,对病株周围50米范围内喷施霜脲·锰锌或氟吡菌胺·霜霉威等药剂进行封锁控制,隔7天喷1次,连喷3次,阻止病害扩展。
3.控制徒长。在现蕾期当株高30~40厘米,且有徒长迹象时,采用烯效唑或马铃薯专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均匀喷雾控制徒长。
4.药剂控病。从现蕾期开始喷施1-2次保护性杀菌剂,如霜脲锰锌、氰霜唑、丙森锌、双炔酰菌胺等进行预防;田间见病后,重发区应立即组织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选用治疗性杀菌剂,如烯酰吗啉、氟吡菌胺·霜霉威、恶唑菌酮·霜脲氰、霜脲·锰锌等药剂喷雾防治2-4次,常发和偶发区根据监测预报选用上述药剂防治2-3次或用香芹酚、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防治。
三、贮藏期预防
入窖前剔除病薯和有伤口薯块,在阴凉通风处堆放3天。贮藏前用硫磺、腐霉利·百菌清或三氯异氰脲酸熏蒸消毒贮窖。贮存量控制在贮窖容量的2/3以内,贮藏期间加强通风,温度控制在1-4℃范围,湿度不高于75%。
附件2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按照“突出重点、适当集中、确保效果”的原则,充分发挥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优势,大力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确保全县小麦生产安全。
一、小麦黑穗病
小麦黑穗病是苗期侵染的单循环系统性侵染病害,病菌以厚垣孢子附在种子外表或混入粪肥、土壤中越冬或越夏,温度为9-12℃,土壤含水量40%左右最利于冬孢子萌发。主要为穗部发病,病穗比健穗较早抽出。每100kg种子使用20%三唑酮乳油100-150g、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80g、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150g、3%敌委丹悬浮种衣剂100-200g进行拌种。采用湿拌法要将种子晾干后再播种。为避免三唑酮和拌种双产生药害,不得超过推荐用量。
二、小麦全蚀病
主要采取农业防治和药剂拌种相结合的措施进行防治。根据当地情况,选用高产耐病品种,加强田间栽培管理,适当增施硫酸铵、氯化铵、过磷酸钙等,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植株抗病力。用三唑酮或三唑醇按种子重量的0.025%-0.03%进行拌种,或用25%丙环唑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播前可进行土壤处理,每公顷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硫菌灵可湿性粉剂30-40kg,加细干土300-450kg拌匀,可有效防治该病。
三、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以成、若蚜刺吸麦株叶、茎、穗的汁液,被害叶片出现黄白色斑点,叶片变黄,生长停滞,分蘖减少,籽粒饥瘦或不能结实,严重者全株枯死。此外,麦蚜是小麦黄矮病的传播媒介,以二叉蚜传播性最强,常引起小麦黄矮病的流行。防治麦蚜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关键时期采取药剂防治。选择抗蚜耐蚜品种,适时集中播种,增施基肥和追施速效肥,促进麦株生长健壮,增加抗蚜能力。田间瓢虫、食蚜蝇、蚜茧蜂、草蛉等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数量较大,要充分发挥天敌对麦蚜的控制作用。选用23%吡虫·咯·苯甲悬浮种衣剂进行拌种,可兼治小麦全蚀病和纹枯病;抽穗后,以防治麦长管蚜为主,百株蚜量达1000头以上,可选用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氟啶虫胺腈、阿维·吡虫啉、苦参碱等药剂进行防治。
附件3
油菜及其他作物病虫害
防治技术要点
以种植抗性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土壤处理、种子处理为基础,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充分发挥专业化统防统治的优势,带动全县大面积防治工作,有效控制油菜、向日葵、玉米等作物病虫害。
一、油菜蚜虫
甘蓝蚜、萝卜蚜、桃蚜为主要为害油菜的蚜虫种类。可利用瓢虫、草蛉、食蚜蝇等天敌控制蚜虫,还可用黄板诱蚜和银灰色膜避蚜。在油菜苗期和结荚前期,蚜株率达10%以上时,应及时选用触杀性和内吸性药剂均匀喷洒到植株各个部位,把蚜虫控制在点片发生阶段。
二、小菜蛾、菜青虫
小菜蛾、菜青虫主要为害油菜等十字花科植物,初龄幼虫啃食叶背叶肉,只留下表皮,俗称“开天窗”。适时掌握1-3龄幼虫进行化学防治,常用药剂有2.5%溴氰菊酯乳油、25%氰戊菊酯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以1000-1500倍液喷施。
三、黄条跳甲
一般一年发生4-5代,在重危害区,播前或定植前后用撒毒土、淋施药液法处理土壤,毒杀土中虫蛹。苗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下层叶片背面着药要均匀;生长期用联苯·噻虫胺、啶虫脒·哒螨灵等触杀剂从田块四周向田中心喷雾,可防止成虫跳至相邻田块,以提高防效。
四、玉米螟、棉铃虫
在玉米授粉结束后,二代幼虫未蛀入雌穗前,开展统防统治,降低玉米穗部被害率。可选择6%阿维·氯苯酰悬浮剂、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200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应严格控制药量,以免引起药害,且药剂要交替使用,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五、向日葵锈病
用25%羟锈宁可湿性粉剂100g干拌50kg种子,可减轻发病。发病初期可用15%三唑酮1000-1500倍液、5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70%代森锰锌1000倍液加15%三唑酮2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连用2次,间隔12-15天。
附件4
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要点
按照农业农村部“虫口夺粮保丰收”的总体要求,树牢防灾减灾意识,着眼保障全县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和绿色植保理念,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建立政府组织、部门配合、上下联动、分工协作工作机制,坚持全面监测、统防统治、群防群治、务求实效,遏制草地贪夜蛾暴发成灾,赢得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主动权。
一、加强监测,及时预警
在玉米主产区监测点全覆盖的基础上,重点在迁飞通道,扩大监测作物种类范围,增设测报网点,扩大监测范围,加密布设高空测报灯、性诱捕器等设备,定点定人开展系统监测。根据系统观测结果,及时开展大田普查。在调查时,要积极动员群众在农事操作时察看虫情,开展群测群查,切实做到早发现。继续实行首发报告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一旦发现疑似草地贪夜蛾,应当及时向当地植保植检机构和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报告。县级植保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调查核实或送检,并做好记录各查。虫情确定后,应当及时上报上级植保植检机构,同时报送本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并纳入重大病虫监测内容。
二、治小治早,彻底扑杀
按照“全面排查、突出重点、对芯施药、打点保面,集中清除、消灭虫源、保险兜底、特事特办、防止扩散、阻截北迁”的草地贪夜蛾综合防控策略,以保幼苗、保心叶、保产量为目标,因地制宜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做到精准防控。对高密度发生区采取高效化学药剂兼治虫卵,快速扑杀幼虫;对低密度发生区采取生物制剂和天敌控害;对连片发生区,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实施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控;对分散或点状发生区,组织农民实施带药侦查、点杀点治。抓住草地贪夜蛾1-3龄的最佳用药窗口期,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对作物主要被害部位施药,切实提高防效。幼虫发生区防控处置率达到100%,防效9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三、科学用药,保障安全
草地贪夜蛾发生时间长、繁殖代数多、虫龄不整齐,特别是高龄幼虫隐蔽钻蛀危害难以防治,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草地贪夜蛾防治需要,按照农业农村部推荐用药目录,结合实际指导农民科学选药、轮换用药、交替用药,延缓抗药性产生。开展抗药性监测,及时更换抗性高、防效差的药剂。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注意保护利用天敌保护施药者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附件5
2021年山丹县“虫口夺粮”保丰收
行动技术指导小组
组 长: 何振明 县农技中心主任、正高级农艺师
副组长: 张连瑞 县农技中心副主任、农艺师
王 元 县农技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
成 员: 杨 敏 县农技中心农艺师
陈 璇 县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
王建梅 县农技中心农艺师
王 海 县农技中心农艺师
宋金凤 县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
刘祁峰 县农技中心农艺师
陈雅琴 县农技中心农艺师
谭 岩 县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
芦 剑 县农技中心农艺师
王元霞 县农技中心农艺师
吴多锴 县农技中心农艺师
晏 斌 县农技中心农艺师
毛应诚 县农技中心农艺师
陈 洁 县农技中心农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