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工作处长谈】耕地保护监督处——守牢耕地红线 确保粮食安全
索引号 | 6207250018/2021-00008 | 发文字号 | |
关键词 | 发布机构 | 自然资源局 | |
公开形式 | 公开目录 | ||
生成日期 | 2021-01-21 10:06:51 | 是否有效 |
来源:甘肃省自然资源厅日期:2021-01-14
守牢耕地红线 确保粮食安全
耕地保护监督处 王维成
一、2020年重点工作
2020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耕地保护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健全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严守耕地红线,强化监管,狠抓落实,耕地保护成效明显。全省耕地保有量8065万亩,高于国家下达我省的7477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5988万亩,确保了全省耕地保有量动态平衡。
一是强化耕地保护工作组织领导。成立了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甘肃省耕地保护与土地开发利用工作领导小组。2020年10月,召开领导小组(扩大)视频会议,专题部署全省耕地保护工作。
二是耕地保护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相继出台了《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甘发〔2018〕5号)以及占补平衡管理、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等26个贯彻落实文件。省自然资源厅印发40个配套落实文件,全省耕地保护制度日趋完善。
三是耕地保护主体责任进一步靠实。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高标准农田建设、占补平衡落实全部纳入各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量化考核。耕地占补平衡得到有效落实,连续21年各类建设占用耕地全部按“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占优补优”落实占补平衡。
四是耕地保护执法监管不断强化。开展“大棚房”清理、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等以及耕地保护督察发现问题整治整改,严肃查处各类土地违法违规问题,遏制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问题的发生,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确保全省粮食安全。
二、2021年及“十四五”工作计划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要求,下一步耕地保护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切实提高对耕地保护极端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全社会严格保护意识。落实各级各部门保护责任,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把严守耕地红线作为践行国家意志、扛牢政治责任的具体行动,把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作为自然资源管理的首要职责,用管用有效长牙的硬措施把对耕地的严管制度真正落地落实。
二是形成工作合力,系统落实对耕地的最严格保护。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生态、农业和城镇用地,保护生态用地、守住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划定城市发展边界,从空间规划与指标管控上确保区域内耕地资源数量、质量以及生态品质的稳定,保护好优质耕地。严格落实规划,通过用途管制,实现生态、生产和城镇发展用地的协调利用。转变粗放利用方式,切实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保障和推动高质量发展。
三是守牢耕地的基本盘,落实对永久基本农田的特殊保护。巩固划定成果,对已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结合国土调查成果全面开展核实,找准划定不实、违法占用等问题,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划优划实。严控建设占用,除国家和省的重点建设项目,一般建设严禁占用,经批准占用的要落实补划。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与生态保护、矿业权设置、临时用地、设施农业发展等用地政策要求,特别是设施农业用地上图入库监管,坚决防止非法占用永久基本农田问题。强化基础保护措施,层层签订责任书,保障保护经费,建档立卡、上图入库,树立保护标志,接受社会监督。
四是立足省情,规范和提高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水平。依据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可开垦区域,科学制定补充耕地实施计划,规划新增耕地重点区域,建立补充耕地项目库,有序补充耕地。耕地开垦费专项用于新增耕地补充,占补平衡指标交易收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安排向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倾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土地综合整治新增耕地。对新增耕地要积极按规范要求及时核定入库,增加耕地占补平衡指标量;引导建设用地量大、占补平衡任务重的行业开展自主开发新增耕地,落实占补平衡义务。加强全省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的统筹调剂管理,确保全省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占补平衡任务的落实。
五是强化执法监管,坚决制止各类耕地“非农化”行为。建好自然资源“一张图”,利用科技手段,强化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动态监管。建立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基础信息平台,通过“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落实和完善对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的动态监测监管。通过日常巡查、抽查、卫片执法检查、专项督察等,对乱占耕地从事非农建设及时预警,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严肃追责问责,以“零容忍”态度坚决遏制新增土地违法案件的发生。
六是健全长效机制,完善土地管理特别是耕地保护制度。启动《甘肃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甘肃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规的修改,增强制度的针对性,让制度长牙,让严的制度落地管用。合理确定建设占用耕地开垦费收取标准,用经济手段引导少占耕地,少占永久基本农田。探索建设耕地保护激励约束机制。按照“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提高基层政府和农民群众自觉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强化耕地保护宣传,营造严格耕地保护的高压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