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马铃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索引号 | 6207250015/2021-00011 | 发文字号 | |
关键词 | 发布机构 | 统计局 |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目录 | 山丹县统计局 |
生成日期 | 2021-02-22 16:01:42 | 是否有效 | 是 |
山丹县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总面积5402.43平方公里,辖6镇2乡,户籍人口20.04万人,耕地面积113.24万亩(县内67.18万亩、马场46.06万亩),农业人口15.15万人,占总人口的75.6%。海拔1549-4444米,年平均气温为8.5℃,年降水量为187.7毫米,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少而集中,属大陆性高寒半干旱气候[1]。
马铃薯在我国已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我国继小麦、水稻和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主粮作物,马铃薯产业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自1998年,县委、县政府依托沿山冷凉优势,把马铃薯产业作为全县的主导产业发展以来,我县从引品种、推技术、建基地、扩规模、保质量、增效益入手,大力推广脱毒种薯,做大生产基地,做强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不断提升马铃薯产业的层次和水平,初步形成了“脱毒有中心、繁育有基地、推广有区域、销售有市场、加工有企业、增收有保障”的产业化新格局[3]。
一、产业发展现状
1.规模效益日益凸显。2020年,全县马铃薯播种面积10.17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5.5%,主要品种为大西洋,配套品种希森6号、冀张薯12号、兴佳2号、青薯9号等。据统计,商品薯平均单产达2532公斤,总产量达到25.74万吨,其中原种及良种4.79万吨,加工型马铃薯总产量达18.17万吨,菜用型马铃薯2.78万吨。商品薯亩均产值3380元,扣除生产成本2595元,亩均纯收入785元,与同等条件下种植小麦相比,亩增纯收入增加480元以上,已成为山丹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主导产业之一。
2.繁育体系不断健全。全县建成甘肃天润薯业有限责任公司、甘肃祥和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农发山丹马场马铃薯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种薯生产繁育企业,年生产微型薯(原原种)6000万粒。在陈户镇王城村、李桥乡巴寨村、霍城镇双湖村、山丹马场三场集中连片落实3000-5000亩绿色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4处,带动全县建成原种繁育基地1万亩,良种扩繁基地2万亩,生产种薯6.43万吨。2019年获批国家区域性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4],为进一步实现脱毒种薯全覆盖创造了条件。
3.加贮销能力初具规模。已建成机械冷库12座、大型贮藏窖15座、中小型贮藏窖150余座,贮藏能力达150万吨以上,有效地解决了种薯贮藏问题。山丹县芋兴粉业有限责任公司年收储、加工马铃薯5万吨,年生产马铃薯全粉0.8万吨,产值达1亿元左右。扶持正明种植公司、志斌合作社等马铃薯经销主体150余家,与中国百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上好佳、达利园等马铃薯加工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收购关系,年外销商品马铃薯20万吨以上。
4.栽培技术逐步完善。主推了马铃薯良种繁育技术、马铃薯施肥、点种、起垄、覆膜、覆土、打孔“六位一体”高垄密植栽培技术、马铃薯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一大批先进技术,引进了马铃薯“六位一体”播种机、无人植保飞机等匹配机械,大大提高了劳动作业效率,使机械化率达到90%,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达2万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100%,病虫害控制在1.5%以内。
5.专业化服务势头强劲。建立以植保、配方肥供应为主的专业化服务网点48个,有效地带动了马铃薯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扶持各类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组织35个,产前开展农资统一供应、产中开展病虫统一防治、产后开展产品统一收购。培养专门从事马铃薯种植、收获及整地等有偿服务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99个,提升了马铃薯产业的机械化水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种薯质量不高。我县种薯生产企业技术能力薄弱、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差,种薯生产成本较高、品种单一、量少价高的问题比较突出,部分种植大户为减少成本选择从外地调种或使用自产种薯,种薯质量难以保证。
2.企业加工能力不强。目前,全县只有芋兴粉业1家马铃薯加工企业。龙头企业在数量上、规模上都十分有限,并且以初级加工为主、产品档次不高、附加值较低、品牌建设滞后。
3.贮藏设施建设滞后。虽然近年来我县扶持建设了一批贮藏设施,但贮藏能力仍不能满足需求,生产的大量商品鲜薯无法通过贮藏来调节市场,造成收获期集中上市,导致价格较低,不能均衡上市,影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4.规模化生产水平低。土地细碎化现象严重,造成土地有效耕种面积减少、大型机械作业困难,影响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和经营主体对土地进行长期投入,农业发展后劲不足[5]。
5.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农户之间还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识,在订单生产中,由于签单不规范,制约力不强,个别企业和农户不能很好的履行合同条约,随意出售产品,利益联结机制建设不紧密。
三、几点建议
1.加快良种繁育,实现品种繁育多元化。近年来,虽然引进培育了大西洋、克新1号、夏坡蒂等淀粉加工专用型品种,但由于种植年限长、品种退化快、增产潜力小。因此,我们将积极扶持3家马铃薯种薯企业,同省市科研院所合作,联合攻关,进一步完善新品种引进、选育及脱毒种薯梯级繁育体系。切实抓好高淀粉型、全粉型、薯条型、优质菜用型四大类型马铃薯新品种的引进、适应性筛选及新品种选育,不断扩大种薯基地规模,真正将我县建成河西地区最大、全国重点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
2.提升技术水平,实现产品生产优质化。依托马铃薯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因地制宜建立生产基地,合理进行品种布局,严格按照绿色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操作,特别是在播种、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生产环节操作要按绿色生产标准,服务及时到位。加大马铃薯病害的研究,探索马铃薯发病规律,提出积极有效地防治方案,从根本上减轻马铃薯病害的发生蔓延。同时要做到“以销定产、合同收购”,利用已注册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积极打造绿色优质品牌,在培育特色品牌上求突破,增强市场竞争力。
3.发展精深加工,实现产业发展链条化。积极引导正明公司、祥和种业等龙头企业通过产前良种供应、产中技术指导、产后商品薯收购的方式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争在县内再建1个马铃薯加工企业。扶持山丹芋兴粉业公司在扩大全粉生产规模,尽快上马“丹薯铁全”混合粉、搅团、粉条、薯泥、薯片、固体冲饮等深加工产品生产厂(线),逐步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实现由我县马铃薯大量外销向就地深加工增值转变。
4.建立市场网络,实现市场营销体系化。市场是将农村家庭经营式的小生产与马铃薯大产业联系起来的纽带。在马铃薯产业发展中,要积极研究和培育自己的市场主体,发展一批规模大、信息灵,集交易、贮藏、配载为重点的综合交易市场。积极创造条件,培育各种运销组织,在全国大中型城市建立直销窗口,逐步建立“农户+基地+贮藏窖群+全国大市场”的产销网络体系,推进生产与销售市场的有效对接。同时,加大马铃薯销售终端市场考察力度,加快推行品牌化销售策略,无论是马铃薯种薯、商品薯或加工产品都要进行分类分级,精品包装,统一品牌,推行终端直销。
5.加大政策扶持,实现产业发展规模化。积极争取、多方整合资金,在高标准农田、储藏库等基础建设及高效节水技术推广、新品种引进、农机具购置等方面向马铃薯产业倾斜,建立健全种薯研发、繁育、检测机构,夯实马铃薯产业发展基础。在总结前几年土地流转经验的前提下,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种植大户,建设规模化马铃薯生产基地,开展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标准化种植,提高马铃薯产业产出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