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政动态 山丹概况
政务公开 办事服务 互动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统计信息

“十三五”时期山丹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发布机构:统计局 2021-03-15 11:10:06
“十三五”时期,全县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紧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抢抓重大战略和政策机遇,紧紧围绕“1255”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工作思路,着力打造“五型山丹”,全县社会经济实现新的发展,生态建设迈出新步伐,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得到新提升,为“十四五”时期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61.73亿元,比2015年增加18.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16-2020年年均增长5.91%。第一产业增加值15.1亿元,较2015年增加5.44亿元,“十三五”年均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15.44亿元,较2015年增加4.05亿元,“十三五”年均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31.19亿元,较2015年增加9.24亿元,“十三五”年均增长5.54%。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期间,全县积极贯彻国家“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开源节流,强化各类收入征管,不断优化支出结构,财政收支平稳运行。“十三五”期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3.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达到102.56亿元,年均增长4.88%。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十三五”期间,山丹县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22.5:26.5:51调整为2020年的24.5:25:50.5,第一产业占比提升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下降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下降0.5个百分点,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
特色农业体系初步构建。全县大力实施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绿色富农专项行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60万亩以上,形成了马铃薯、油菜、优质牧草、中药材、食用菌、肉牛肉羊、特色林果、啤酒大麦等特色优势产业;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建成了设施蔬菜、红提葡萄等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基地;畜禽养殖规模日益壮大,累计建成高效畜牧养殖园区4个,规模养殖场(小区)295个;品牌建设深入推进,“三品一标”认证累计达到47个;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到1186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1家。
“十三五”全县现代农业发展态势良好,主要产品产量不断提高,粮食、蔬菜、肉类产品产量保持增长。2020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达到44.71万亩,产量19.78 万吨;蔬菜种植面积1.71万亩,产量7.33万吨,以枸杞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4.06万亩,产量1.55万吨,蔬菜、中药材产量分别比2015年增长14.7%和125%。枸杞产量由2015年的0.18万吨增加至0.46万吨,增长156%。猪、牛、羊饲养量达到6.56万头、3.53万头和136万只,分别比2015年增长9%、52%、32%。肉类产量由2015年的9336吨增加到2020年的13940吨,增长49%
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2020 年底,全县4478户13760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3个重点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村序列,贫困发生率全面清零,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通过培育发展村集体经济,完善村内道路、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各类项目312个,对1119户365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建成安置点19个搬迁入住1119 户,入住率100%。
工业基础坚实贡献率不断提高。“十三五”以来,我县不断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初步形成以煤炭、光伏发电、水泥制品、农副产品加工等多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规模工业经济稳步增长,成为经济发展、财政增税、促进就业的中坚力量。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家,总产值达到26.82亿元。“十三五”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28%。非公有工业加快发展。2020年规上工业中非公有工业总产值占全部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8.6%,占比较2015年提高11.4个百分点。新能源产业逐渐形成规模优势,电力生产逐步向耗能低的清洁能源生产转变,建成光伏发电企业2个。2020年,原煤产量199.89万吨、水泥孰料70.7万吨、发电量15610万千瓦时。工业贡献率不断提高。2020年,完成工业增加值9.4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29.8%,工业经济拉动全县GDP增长4.79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78.1%,较2015年提高69个百分点。
服务业总量逐年扩大。“十三五”期间,全县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支点,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服务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21.95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31.19亿元,年均增长5.54%。
传统服务业稳定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3.71%、5.03%、3.46%。2019年道路运输总周转量达到86772万吨公里,较2015年增长8.3%,四年年均增长2%。全县电信业务收入、邮政业务量分别由2015年的8991、740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9953、909万元,分别年均增长2.57 %、5.57%。移动电话用户、互联网宽带用户分别达到17.86、6.67万户。
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6.1%提高到10.4%,年均增长6.46%。金融存贷稳步提高。2020年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10.61亿元,较2015年增长68.7%,年均增长11.03%;各项贷款余额68.98亿元,较2015年增长20.6%,年均增长3.82%。保险业务蓬勃发展。2020年全县财产保险保费收入达到7389.64万元,寿险保险收入达到21826.98万元,分别较2015年增长209%和217%。
三、需求增长持续旺盛
第三产业投资比重逐年提高。全县不断扩大投资规模,从总量上看,2016—2020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1.94亿元。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2015年的8.7:43:48.3调整为15.8:16.7:67.5,第一产业投资略增趋稳,第二产业投资占比有所回落,第三产业投资占比逐年提高,形成“三二一”的产业投资格局,投资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主要支撑作用并引导经济逐步转向提质增效的发展新阶段。
房地产开发侧重居民住宅。2020年,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12.3%。四年间商品房销售面积74.5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比重为85.5%。2020年底,全县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达38.7平方米,较2015年增加2.8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现住房面积达42.4平方米,较2015年增加11.11平方米。 
消费市场持续繁荣。2020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29亿元,同比增长0.1%,总量是2015年的1.47倍,“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6.75%。全县城镇零售额由2015年的13.44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0亿元,年均增长6.88%;乡村零售额由2015年的3.13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4.29亿元,年均增长6.25%。
旅游市场加速发展。山丹汉明长城列入甘肃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总体规划甘凉咽喉风景道示范段建设;汉明长城、焉支山至山丹马场旅游线路被评为全国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如意花海”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建设取得新成效,推动旅游产业向全域全季全业态发展。2019年末,全县有A级景区5个,比2015年末增加1个。旅行社由2015年的4个增加到2019年的20个,星级饭店总数由2015年的5个增加到2019年的7个。全县五年累计接待游客1310.97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80.7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5.2%和28.09%。
四、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2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39元,比2015年增加9394元,年均增长8.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47元,比2015增加4920元,年均增长7.98%。收入结构持续优化。工资性收入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15年的56.2%上升到2020年的70.9%,上升14.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上升1.3个百分点。
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消费需求多元化,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由2015年的15641元增加为2020年的22999元,增长1.47%,年均增长8%。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15年的34.7%下降为2020年的26%,下降8.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15年的8167元增加为2020年的12886元,增长57.8%,年均增长9.5%。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38.4%下降为30.4%,下降8个百分点。
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增长。2019年,城镇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42辆,比2015年增加36辆,增长6倍;农村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60辆,比2015年增加34辆,增长1.3倍。城镇居民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293部,比2015年增加87部,增长42%;农村居民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280部,比2015年增加37部,增长15%。
社会保障更加有力。2019年末,全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38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6.9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0.87万人,分别比2015年分别增加0.1、0.25和0.23万人。全县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524/月(差额),比2015年提高137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4020元/年,比2015年提高1586元。享受城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分别达5365人6028人。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十三五”前四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达到15909人,每年输转劳动力在6.2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控制在4%以内。
职工工资稳步提升。“十三五”前四年,各行业工资全面增长。2019年,全县从业人员平均工资67468元,较2015年增加30928元,增长84.6%,年均增长16.6%。其中: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4.7%;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2.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2.6%;建筑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2.5%;批发和零售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2.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7.5%;住宿和餐饮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1.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0.6%;金融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22.1%;房地产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2.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5.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0.1%;教育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2.5%;卫生和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2.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5.9%;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6%。
五、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科教文卫体事业全面发展。“十三五”以来,全县着力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2016--2019年全县共取得市省级以上科技成果24项,获得奖励项目4项。受理专利申请2379件,授权专利540件,授予发明专利权38件。共签订技术合同107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3.59亿元。2018年,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13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2.16%。2019年末,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2个,文化馆及分馆6个,公共图书馆及分馆6个,博物馆2个,分别较2015年末增加20个、5个、5个、1个。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和88%。全县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9%。2019年,全县在各类体育比赛中获得奖牌50枚,其中金牌16枚,银牌17枚,铜牌17枚。成功举办全国青少年速度轮滑锦标赛、第一届甘肃山丹马拉松自行车骑行赛等文体品牌赛事。年末共有各类体育场地520个,各类体育场地面积55.92万平方米。2019年,全县共设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86个,年末全县卫生技术人员1401人。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1505张,较2015年增加113张。
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2019年培黎职业学院完成首批招生入学;山丹培黎学校、培黎职业学院被中国工合组织分别确定为“全国路易·艾黎精神教育基地”“中国工合系统干部培训学院”,山丹培黎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公共服务配套项目加速落地和投运运行,西街小学和幼儿园、山丹一中综合教学楼等教育基础设施新(改)建项目加快实施, 县医院医技综合楼、县妇幼保健院产儿科综合楼按计划进度推进,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历史文化展览馆全面建成,游泳馆、仙堤书院等公共文体设施加快推进,科技馆、艾黎纪念馆投入运行。
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交通、市政、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便民市场、停车场、星级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兰新三四线已开工建设,G312 线马营口至山丹西公路、S236 东乐-山民界一级公路等一批重点公路建成通车,全县行政村道路通畅率达到 100%,已初步形成了“铁公机”为一体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水利工程效益显著提升。相继建成了白石崖、大口子河水库及东、西沟水库,实施了北台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项目 6 项,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33 项,高标准水厂 24 座、水质监测中心 1 处,解决了 8 个乡(镇)、111 个行政村、14.1 万人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境内河流全面实现了河(湖)长制管理;深化水土保持监测检查,实现了涉水生态环境治理和水土保持监管工作常态化。认真落实“街长制”,改造老旧楼房,修补城区道,改造供热管网,市容市貌明显改善。
生态安全屏障加速构筑。全力落实祁连山生态保护整改工作,压减地下取水保障水生态安全取得初步成效,山水林田湖草和“一园三带”等重大生态项目有效实施,祁连山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坚持造林绿化、景观打造和生态治理相结合,大力开展县城东入口、西入口、城乡结合部、南湖公园等重点区域绿化美化,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 21.2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 38.72 平方米,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
污染防范治理取得成效。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扎实推进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农业面源污染有效控制,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位居全市前列,主要河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污染物减排量等约束性指标均完成目标目标。加快推进“三大革命”和“六大行动”,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主办单位:山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山丹县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陇ICP备12000199号-1
甘公网安备62072502000105号
网站标识码:620725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