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信息第25期
第25期
山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编 二〇二二年七月十八日
●山丹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简析
●县水务局抗旱防汛两手抓 防灾减灾双管齐下
●霍城镇“四层三线一中心”工作法推动生态搬迁工作深入开展
山丹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简析
近年来,山丹不断加快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培育步伐,积极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农村创新创业的热点和亮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成效日益显现。
一、基本情况
山丹县县域面积5402.43平方公里,辖6镇2乡,户籍人口19.82万人,乡村人口11.53万人,占总人口的58.17%,常住人口14.98万人(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耕地面积73.71万亩(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2021年,全县农业增加值达到16.24亿元,增加值可比增速1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07元,同比增长10.1%。目前,围绕打造“两园两基地”和抓好“两个国家级示范县”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初步建成了“以良种繁育、良种扩繁、肉羊育肥、屠宰加工、市场销售”为一体的现代肉羊融合发展产业园和以“孕马养殖、马血清加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孕马养殖产业园,以燕麦、苜蓿、青贮玉米等为主的优质饲草生产基地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以枸杞、黄芪、板蓝根为主的中药材规范化绿色生产基地面积达到3.5万亩,以马铃薯良种培育、良种繁育和食品加工、中药材精深加工肉羊良种繁育、孕马血清精深加工为重点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市场知名度、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逐步提升,效益倍增。“国家区域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示范县”和“国家区域性油菜良种繁育示范县”建设进展顺利,良种繁育、种子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日益强大。
二、主要做法
(一)加快培育富民产业。一是立足县域实际加快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的工作要求,立足沿山冷凉和干旱特点,坚持以水定产业、以水调结构,大力发展马铃薯、油菜、优质牧草、中药材、食用菌、肉羊肉牛“六大区域特色产业”,组织实施现代肉羊融合发展产业园、国家区域性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位奇镇四坝村水肥一体化产业示范基地等重点农业项目,带动特色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22万亩左右;新建戈壁农业1.6万亩,培育寺沟村高原夏菜、四坝村马铃薯、双泉村马产业等产业示范基地15个。二是多向发力,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乡村自然风光与人文特色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田园观赏为特点的乡村旅游业,全县星级农家乐达到50家,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培育休闲农庄、星级农家乐、精品民宿、特色餐饮109户。
(二)持续推进产业园建设。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着力发展马铃薯、草畜两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高原夏菜、中药材两大特色优势产业。一是以清泉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引领,依托张掖国际物流园和全县种养产业基地,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建设覆盖全县的山丹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以推进现代农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有机化生产为核心,聚焦生产性服务、技术标准、品牌培育、质量提升等环节,积极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引导农户发展标准化生产,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带动广大农户积极参与设施农业和蔬菜产业发展,让其合理分享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红利和蔬菜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等二三产业的增值收益。二是山丹县现代肉羊融合发展产业园建设项目位于山丹县东乐镇山羊堡村,由县农投公司承建,规划用地2893亩,建设期限2021年至2023年,分3期,总投资额约7.53亿元,规划建设产业园办公区、种羊科技馆、14个养殖区、1个活畜隔离区,并配套附属设施饲草区、青贮窖、生产用房、维修车间、配电室和水泵房及其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该项目借鉴国内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以“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智能化控制、数字化管理”的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建设“良种繁育+肉羊育肥+屠宰加工+市场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肉羊融合发展产业园,着力打造“市场牵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全产业链循环农业示范基地。
(三)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按照“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信息化”要求,引导小农户从分散生产转向有组织有规模生产,把“一家一户”的小产业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到1037家,家庭农场累计达到1023家,带动土地流转35万亩以上。
(四)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重点支持亚盛薯业、三宝牧业、祥永麦芽、天泽农牧、精海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化项目建设,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来带动产业发展,引导支持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农业龙头企业有效对接,带动贫困户通过参与发展、吸纳务工、入股分红等方式增收,截至目前,全县已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4家。
三、存在问题
(一)产业谋划不够精准、不够突出。全县半数以上农户主要从事传统的种植业,且大多种植低效益农作物,加之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发展起步迟、规模小,产业发展融合度低,增收作用不明显。受农业市场调节滞后性的影响,合作社和农户盲目跟风种植,造成产销发展不同步,产品供求矛盾突出,严重影响了产业长远接续发展。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不紧密、不规范。目前,全县产业融合大多采取订单式农业、流转承包农业,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有实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太少,部分新型主体缺乏应用技术支撑,成长慢、创新创业能力较差,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
(三)企业带动农户作用发挥不明显。全县24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存在加工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的问题,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品牌化、标准化、市场化、信息化建设方面水平不高,带动农户发展能力较弱,经济效益不明显。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普遍缺乏资金、管理、技术支撑,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绝大多数经营主体采取“单打独奏、各行其是”的运营方式,且有相当一部分合作社是“挂牌社”“僵尸社”,不能很好地发挥带动作用。
(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涉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和高效的公共服务。目前,一些地方供水、供气条件差,道路、网络通讯、仓储物流设施落后,导致农村内部以及农村与城镇间互联互通水平低下,这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四、对策建议
一是着力提升新型经营主体经营能力。以提高组织化程度为目标,大力开展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和家庭农场示范性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章程制度、健全组织机构、规范财务管理,重点培育制度健全、运转规范、带动力强的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支持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再组合,形成集仓储、冷链物流、初加工、包装、配送一体化的联合社模式,加强规范管理,形成优势互补,推进品牌化建设。
二是持续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润牧饲草、芋兴粉业、祥永麦芽、佛山粮油、康源清真、祝福油脂、鑫玺农工商贸、丝路盛丰等一批综合实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品牌、资本、技术入股和重组等方式,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完善供应链,不断提升品牌效应。
三是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和保险覆盖面。充分发挥农商银行在农村经营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农业融资收费,简化农业融资手续,缩短放贷周期,提高融资效率,有效破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问题。同时,由政府推动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通过财政补贴等措施,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扩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保险覆盖面。
四是加快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框架。围绕全产业链政策,不断制定完善产业融合的标准化建设体系,加大对涉农企业家和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产业融合能力。 (县统计局 丁述国)
县水务局抗旱防汛两手抓 防灾减灾双管齐下
今年春季以来,我县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四成,全县水库蓄水总量不足往年一半,进入6月,我县连降两次暴雨,极端天气时有发生,抗旱防汛形势十分严峻。针对目前干旱和汛期双重压力,县水务局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履行职责,采取多种措施,确保抗旱防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使抗旱防汛工作稳步推进,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同时,力保我县今年安全度汛。
一是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思想,强化底线思维、风险意识,准确把握我县抗旱防汛严峻形势,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抗旱防汛两手抓,立足水务部门监测预警预报、水工程调度、防汛抢险技术支撑“三大职责”,紧盯重点地区、重点部位和重点领域抗旱防汛薄弱环节,锚定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四不”目标,全力保障县域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安全稳定。
二是完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措施,强化科技引领,狠抓责任落实,坚决做到防患于未然。利用小型水库雨水情测报和安全监测设施测报项目改进水库水情监测预报技术和手段,提高水旱灾害监测预报水平,加强与气象局沟通协调,利用气象预报成果和实时降雨信息,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受影响的相关区域做好避险防范工作,细化转移避险预案,对中小型水库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和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再细化、再完善,明确各环节责任人,科学确定避险场所,确保群众转移时“方向对” “跑得快”。
三是以灌区为单位成立抗旱减灾领导小组,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灌区各村社,走进田间地头了解旱情,严格控制水库灌溉供水,保证人民群众生活供水,在饮水困难地区实行限时、限量分片轮供制度,保证人畜基本用水;按照“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原则,认真制定抗旱预案,重点在井河混灌区采取“以井补河”的抗旱应急措施,及早启动机井扩大灌溉面积,弥补河水不足,做到应灌尽灌,最大限度减轻旱情造成的影响和损失。 (山丹县水务局 刘 晶 )
霍城镇“四层三线一中心”工作法推动生态搬迁工作深入开展
自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开展以来,霍城镇围绕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能融入、可发展”的目标要求,按照“以人为本、统筹推进”的方针,结合“三进三问三查,保稳定促发展惠民生”活动,充分发挥镇党委、镇政府的主导作用,推行实施“四层三线一中心”工作法(四层指领导层、干部层、村社层、群众层;三线指组织线、思想线、服务线;一中心指服务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这一中心),以点连线,以线铺面,以面纵深,全方位、多角度推动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扎实开展。
紧盯“四层”,压实责任出实招。霍城镇党委、镇政府坚持把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作为全局工作的头号工程,多次召开专题党委会、工作推进会、村社干部座谈会议,落实“先进交流、末尾表态”的工作方法,对搬迁工作再通报、再部署、再安排,形成“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任务、齐心协力促搬迁”的工作格局。严格执行“主要领导抓全面,班子成员抓具体、一般干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根据当前各村搬迁工作实际,挂图作战,统筹推进,设立“红黑榜”,做到定标准、定进度、定时限,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明晰工作责任,以责任倒逼工作落实,以落实推动工作进展,确保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有序开展。
抓实“三线”,践行初心办实事。镇村社三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意识,继续以“5+2”、“白加黑”的精神状态抓牢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采取“1+2+3+1”工作方式,即1名包村领导带领2名村干部和3名镇干部,包抓一村搬迁工作,扎实做到“三沉四到”(心沉、身沉、工作沉;腿到、口到、心到、责任到),帮助群众解决搬迁过程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分类建立工作台账,不断强化工作质量,对观望摇摆户进一步分析研判,主动对接、梯次推进,以政策红利的“正能量”跑出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的“加速度”,快速掀起新一轮搬迁热潮。至目前,共签订安置补偿协议436户,拆除陈旧房屋271户。
围绕“中心”,精准服务下实功。紧盯服务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这一中心,坚持以正面引导造势为主,结合“三进三问三查,保稳定、促发展、惠民生”活动,组织镇村社干部上门家访,外出走访,发函信访,通讯查访,适时随访等,以“五访”深入群众,帮助群众算好“安全账”、“民生账”、“长远账”、“生态账”和“经济账”,增强群众搬迁的积极性。同时,通过“霍城视讯”、新山丹APP、微信群等媒体平台就搬迁政策进行宣传,把政府的优惠政策准确宣传到千家万户,进一步坚定群众参与搬迁的信心和决心,实现“要我搬”到“我要搬”的思想转变。至目前,召开各类宣传动员会议17场次,走访农户800余户,微信推送链接60余次。(霍城镇 范星照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