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信息第45期
第45期
山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编 二〇二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位奇镇:“小田”变“大田”,变出一片新天地
●县发改局:奋力做好“三篇文章”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质增效
●县民政局:“三措并举”优化营商环境 提升民政服务效能
●县城管执法局:构建城市管治融合新路径
位奇镇:“小田”变“大田”,变出一片新天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位奇镇按照“农户自愿、村级组织、合作社运营”的思路,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致力破解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土地碎片化和农业产出效益低的瓶颈问题,推动土地有效流转,全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小田变大田,耕地改造提质。结合地域禀赋、资源特色、镇情农情,位奇镇高位规划布局农业产业发展方向,推行“先流转后整治”“在册不在户”等模式,积极申报高寨村、位奇村、四坝村、十里堡村等14个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平整土地10.5万亩,其中水肥一体化滴灌模式3.95万亩,修建蓄水池11座,总蓄水量达到50.5万立方米,规模化示范种植马铃薯、优质牧草、高原夏菜等作物,试验种植“宽幅匀播浅埋滴灌无膜技术”小麦等,逐步打造了S590沿线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带”。2021年在四坝村建成全市第一块“全村一块田”示范基地,一次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组织化,起到良好示范效应。
“薄田”变“沃土”,农田建设提标。通过农田水源、灌溉设施、田间道路、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等一系列工程建设,将小块田平整为“大块田”,有效整合土地资源,不断完善农田设施装备,努力打破农机下田“最后一公里”,全方位提升耕地地力,达到了土地集中连片“1+1>2”的目的。全镇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共修建机耕道路507公里,修建塘坝11座、泵站11个,新建蓄水池容量50.5万立方米,衬砌渠道190.8公里,铺设管道407公里,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10.5万亩,占总耕地亩数的67.83%,新增机耕面积0.13万亩。同时,充分发挥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大力推行春耕、施肥、灌溉、植保等环节“一条龙”作业服务模式,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100%。
低产变丰产,土地流转提速。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示范基地、农业试验等有机结合,促进产业大融合,全面提升高标准农田综合利用效益。集中连片打造了规模较大的马铃薯、无籽西瓜、食葵、饲草、中药材等种植基地。推动土地流转由短期向长期、由碎片向规模转变,不但有效提升了耕作水平,而且承租户也舍得放心投入,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组织化程度提高,产业效益大大提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后,每亩耕地提高粮食综合产能110公斤,加快土地规模流转步伐,土地租金有序增长,亩均提高120元,农业产业效益进一步扩大。农民通过租赁土地拿“租金”,解放出来外出经商务工或就近务工拿“薪金”,部分农户投资参与生产拿“股金,有效提升群众收入”,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共带动4000余户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户均年增收500元以上。
(位奇镇 李瑞华)
县发改局:奋力做好“三篇文章”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质增效
近年来,山丹县抢抓新型城镇化建设机遇,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积蓄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7.15%。
做好“产”的文章强支撑。培育壮大“羊薯草菜马”五大富民产业,高标准打造马铃薯、油菜良种繁育“两个国家级示范县”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培育认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家,认证“甘味”品牌7个、区域公用品牌1个。强化土地流转服务,建成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1个、乡镇土地流转服务站8个,设立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点111个。开展“三整治一深化”专项行动,探索实践能人带动型、企业基地型、合作社和协会组织型、亲友托管型土地流转模式,流转土地44.86万亩,涉及农户2.94万户。深化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运营改革,采取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模式,保障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目前,全县12个市级改革试点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81.41万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效显著。
做好“城”的文章提品质。强力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改造棚户区1732户、老旧小区9461户,改造排水管道15.3公里,敷设雨污及中水管网41公里,修补破损路面3.6万平方米,城区道路总长度达到65.5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6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01平方米。新(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931套。稳步推行城市楼宇、公共空间、地下管网等“一张图”数字化管理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智慧城市”平台启动运行,建成智慧安防小区72个,布建电子卡口181个,布设高清视频监控1690路。强化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应用,全县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9.43%,全程网办率达99.33%。设立乡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进驻乡镇便民服务事项97项、法律服务事项43项,累计办理各类事项8.38万件。
做好“人”的文章增福祉。严格执行城镇落户“零门槛”政策,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创新推出户籍业务便民利民措施,在县政务服务中心设立农村户籍窗口(试点)2处,方便县城居住的农村人口办理相关业务。实行随迁子女与本地户籍学生混合编班、统一管理,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同等享受学前教育保教费减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费免除、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和普通高中在校生国家助学金等政策,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9.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96%。积极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在城乡间共享,组建医疗联合体19个、县域医共体2个。建成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2个、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65所,全县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43张。
(县发改局 何严军)
县民政局:“三措并举”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民政服务效能
今年以来,山丹县民政局结合“三抓三促”行动,充分发挥民政部门职能作用,坚持三措并举,全面提升民政业务办事效率,优化服务质量,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以实际行动促进营商环境大提升。
强化监督管理,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坚持引导发展和严格管理并重,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组织发展环境。今年新登记社会组织2家,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各1家,变更4家,名称核准4家,积极开展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清理整治“僵尸型”社会组织,累计注销13家。指导行业协会商会减费降费,进一步净化社会组织生态空间,减轻企业负担,优化营商环境。完成2022年度社会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年度检查,年检率93.24%。积极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助学、助困、助残等活动,惠及困难群众5200余人次。
积极创新服务,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增效。印发《山丹县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精准制定服务清单21项,稳妥有序提升养老服务保障水平。认真实施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在2022年建成龙首和和兴2个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基础上,今年投资600万元实施2个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和5个村级互助幸福院项目,并投入使用,弥补城乡养老服务方面的短板不足,进一步健全了养老服务体系,优化了养老服务布局。投资100万元为600户独居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智能化改造,发放拐杖、助浴椅、防滑地胶、防褥疮垫、智能手环、安装拉绳报警器等“一键通”应急呼叫设备,老年人居家生活照护条件有效提升。依托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常态化为分散特困人员和经济困难老年人提供“四个一”照料服务,2023年培训养老护理员110名,开展照料服务5.3万人次。与3家医疗机构签订“医养融合”合作协议,开通老年人挂号、就诊、就医绿色通道。
优化办事流程,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严格落实民政部门权责清单、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依托甘肃省政务服务事项管理平台,全面梳理政务服务事项77项,按时录入服务主体、要件、流程图及受理人等信息。对本单位事项逐条进行时限压缩、材料压减、环节精减、流程优化,并制作窗口服务指南,一次性告知事项清单、办事流程,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切实方便群众办事。积极推进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全程网办”,全面实行婚姻登记“省内通办”,积极开展预约办理,办事群众可通过网络预约、提前到现场预约取号等方式进行预约,减少群众等待时间,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今年以来办理“省内通办”1件,“市内通办”3件,着力解决了群众异地办理婚姻登记“多地跑”“多次跑”等难点问题。
(县民政局 李姗姗)
县城管执法局:构建城市管治融合新路径
近年来,山丹县注重源头管理、执法保障、常态长效,推动构建“社区+城管”共管共治、共建共享的城市管治融合新路径,全面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法制知识宣传零距离。充分发挥社区网格员监督、协调作用,常态化组织开展社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志愿服务、普法宣传等活动,广泛深入宣传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和城市文明意识,引导居民“知法、用法、守法”,提升对城管工作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今年以来,共开展法制宣传活动10次,进一步提高了广大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违法行为治理零距离。注重执法联动,建立社区第一时间发现、城管快速现场处置的监督管理机制。完善城管与社区“一对一”无缝对接沟通联系模式,优化社区、城管、自然资源等部门联勤联动机制,对社区违法建设形成快速监督上报、高效综合执法处置能力。今年以来,通过社区发现上报,城市管理部门依法拆除违法建设3处共144㎡。
便民服务管理零距离。认真履行“结对帮扶•爱心山丹”行动职责,通过前期深入走访调查,对社区残疾人摊点进行精准摸排,对摊位种类、位置、摊主个人信息等做了统计与记录。积极联合相关部门、爱心企业在县城8处资源富集地段为露天修表、修自行车、补鞋等残疾人士免费设置便利、安心的“爱心屋”20个,为残疾人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和舒适、温馨、安全的经营环境。
智慧城管建设零距离。将社区范围内违法建设、市容秩序管理工作纳入智慧城管协同体系。组建起了以社区书记和执法中队长为骨干的网格化管理监督员队伍,对社区居民反映强烈的生活噪声、车辆乱停乱放、违法搭建、占道经营等常见问题第一时间上报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转派相关部门进行解决,有力推进城市管理与社区治理有效融合。自平台运行以来,共向各专业部门转办各类案件4077件,结案4023件,办结率为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