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法律知识小贴士
一声爆竹辞旧岁 迎春接福又一年
春节将至,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关注和支持,提前祝各位新春大吉,幸福安康!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全家团圆、喜迎新年的欢乐节日,在这喜庆的日子里,又有哪些法律问题需要我们注意呢?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几个春节法律小贴士,请您注意查收!
与“酒”不得不说的事儿
酒后驾车危害大 醉驾要遭担刑责
过年了,少不了参加各种亲朋好友的聚会,只要“喝两口”开车就构成“酒驾”或“醉驾”,而且在司机启动车辆的瞬间即可认定。
还需注意的是不光不能驾车上路,就连单位、小区道路也是不能驾驶的。
酒驾是血液酒精含量大于20mg/ml,不足80mg/ml的;醉驾是达到或超过80mg/ml的。轻者,扣分扣证、罚款,重者,将面临着承担刑事责任。
酒后驾车,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轻则暂扣六个月驾驶证,并处罚款;重则吊销驾驶证、拘留,并处罚款。如达到醉酒状态,根据《刑法》,将被认定为危险驾驶罪,一经查实,将面临着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的拘役处罚。
亲友欢聚莫劝酒 致人损害需担责
共同饮酒中,基于传统和风俗习惯,如果是礼节性的劝饮,法律并不禁止,并不是所有的损害都会被认定为侵权行为。
存在以下类似情节的,是需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
一是明知对方不宜喝酒,比如对方身体不适宜饮酒或者存在某种饮酒会诱发的疾病,对对方进行劝酒等行为的;
二是强迫对方喝酒,如存在以威胁、要挟、灌酒、激将法等方式让对方喝酒的行为;
三是在明知对方已经饮酒过多、意识不清的情况下,仍向对方劝酒的行为;
四是在共同饮酒的情况下,未将神志不清的醉酒者安全送回家中或送至医院等安全的地方的;
五是酒后驾车未劝阻导致发生车祸等损害的。
综上,基于同行行为应对醉酒者有酒后安全注意义务,对酒后之人应给予必要的照顾,尽可能地避免其陷于危险状态或受到意外伤害。由于同行的人履行注意义务有不完善之处,对损害结果存在一定过失的,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与“车”不得不说的事儿
朋友借车要谨慎 出了问题添麻烦
即使关系亲密的亲戚、朋友之间借车,也需要加强防范意识,宁可开车送,也不要随便往外借。很多情形是,借车人出了问题,作为车主的你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若非借不可,一定要确认两件事:
一确认借车人具有驾驶资格;
二确认自己车的车况没问题。
当然,最好签署一份借车协议,避免事后扯皮不清!
拼车风险需防范 黑车根本坐不得
为了回家过年,有些朋友选择搭乘朋友的车回家、搭乘黑车回家,甚至拼车回家,这些都存在着法律风险。目前尚无专门的法律法规对拼车行为进行规范,但发生交通事故,仍然适用《侵权责任法》与《交通安全法》的一般规定,搭乘人员受到的伤害,司机或者车主可能要承担赔偿责任。
同时建议朋友们不要乘坐黑车,一旦发生事故,受害人可能得不到任何赔偿,并且人身安全也不能得到保障。
网购年货不要紧 谨防诈骗最重要
如今网购已经成为了21世纪消费者最喜爱的一大方式,更有不少的人在年前赶紧“剁手”买买买,而这段时期也正是网购骗局最为猖獗的时候,为此在这里提醒各位,遇到网购侵权,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维权:
(1)向网络交易平台客户服务部门进行投诉或举报;
(2)拨打12315电话向工商部门投诉;
(3)拨打12365电话向质检部门投诉;
(4)向公安部门报案。消费者遇到网购诈骗时,应及时向各地公安局网监处报案,也可拨打110电话报警;
(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你来我往造气氛 发送红包有讲究
过年了,亲朋好友之间少不了用微信、支付宝等各种手机软件发红包、抢红包,但红包带来欢乐气氛的同时还可能隐藏着陷阱及法律风险。
首先,领红包时要谨慎。有些骗子利用假红包的形式发送木马程序等文件,在用户点击时盗走其个人信息及与手机绑定的网银、支付宝中钱款。
其次,某些行为不能为。比如专门创建微信红包群,要求抢到特定金额红包的人继续发红包,并且由特定人员从中抽取一定比例的利润,这可能会涉及到刑事犯罪(聚众赌博罪、开设赌场罪)。
燃放烟花添喜气 造成损害要担责
春节期间会燃放烟花爆竹以增添喜庆气氛,但总是引发一系列法律问题。燃放烟花爆竹容易引发的事故包括:
一、爆竹火焰空中乱飞,引起附近建筑火灾;
二、在夜晚集中燃放爆竹的时段里,马路上和居民区爆竹轰鸣,常常威胁着交通车辆的安全;
三、容易造成人身伤害;
四、因随意燃放爆竹,多次发生爆竹市场爆炸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因此,燃放烟花爆竹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根据法律规定,若是燃放烟花爆竹将人炸伤或者造成他人的财物损失,要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若引起加油站、油库爆炸、山林、草原失火等事故,除巨额的赔偿外,很可能会涉嫌失火罪等刑事犯罪。
个人防护做到位 全家平安度新春
春节防疫九个“不”
不松懈~不隐瞒~不聚集~不传谣~不轻信~不硬闯~不冲动~不慌乱~不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