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军乡硖口村简介
老军乡硖口村简介
硖口村地处山丹县东南,距乡政府7公里,南接绣花庙,北连新河驿,东依口子山,西望帽盔山,南北向为石峡口河道。汉明长城与G30高速公路、312国道平行排列,横亘于东西两侧,交通十分便利,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地处河西走廊的蜂腰地段。海拔在2100-2600米之间,气候属大陆高寒半干旱气候,年均日照率2885小时,年降水量195毫米左右,年均气温为5℃-6.7℃,具有日照长、辐射强、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而集中、蒸发量大,属山丹县三类地区。
全村有4个社240户565人,常住人口40户80人,共有劳动力340人。共有党员38名,其中女党员7名、流动党员27名。全村共有耕地面积5600亩,其中保灌面积2800亩。主导产业为养殖业,全村现养殖肉羊5400只,肉牛500头。群众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产业和舍饲养殖。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64元。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于2019年底已全部脱贫,现有脱贫户40户、117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1户2人、边缘户1户2人、突发严重困难户4户9人)。党支部委员5名、村委会委员3名、村务监督委员会委员3名。
全村共有耕地面积5600亩,其中保灌面积800亩。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64元。
种植养殖 农作物主要以种植小麦、大麦、胡麻等常规农作物,种植面积650亩。流转土地3000,主要种植饲草和经济林。主导产业为养殖业,有肉羊5300只,肉牛240头。
(一)突出党建引领,在基层组织建设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以“党支部标准化”和“四抓两整治”工作为契机,认真做好“三会一课”、“党员固定活动日”活动,组织党员开展集中学习和研讨交流36场次,深入学习党章、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积极引导广大党员提升党性觉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及时公开党务、村务及财务收支情况。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每月组织流入城区党员集中到社区参加党员固定活动日,实现流动党员双向共管。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载体,扎实组织开展“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关爱服务”行动和乡村振兴“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通过入户走访、电话交流、召开座谈会、联系帮扶、办民生实事等方式,全面掌握村情民意,细致排查化解群众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二)突出产业融合,在特色优势产业上谋发展。按照“支部引领、企业带动、农户经营、合作共赢”的发展思路,2020-2021年由村集体牵头注册成立了山丹县众利农牧专业合作社,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培育壮大特色养殖产业,聚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引进武威顶乐生态牧业有限公司,吸引社会资本200余万元,将圈舍内外的牛栏加固、牛槽加高,引进西门塔尔、安格斯、夏洛蓝等肉牛500头,饲养肉羊1500只,发展牛羊育肥。每年经济效益可达到180万元,村集体收入可突破10万元,实现村集体、合作社、公司和农户多方共赢。
(三)突出工作重点,在推进乡村振兴上求突破。投资28万元对村委会办公室进行改造装修,配套办公桌椅、文件柜等设施26件(套),架设地埋线600米,强化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进一步改善办公条件,方便群众办事。积极争取帮扶单位和乡政府支持,筹措资金12万元,对“天现鹿羊”处水毁渠道进行维修,平整土地80亩,砂化伟业生态循环观光农业示范园区道路1.2公里。成功创建市级乡村建设示范村,结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对740米通村道路进行铺油罩面,消除道路安全隐患,保障群众出行安全。抢抓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政策机遇,完成76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深入挖掘农耕历史内涵,传承农耕文化精神,投资100万元将闲置的原村委会改建为400平方米的农耕文化生活馆,全力打造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集中展示石磨、犁、耙、锄头、马具等旧时农具,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元素,积极将文旅产业发展推入正轨。为妥善解决养殖户的搬迁安置问题,在已建成的众利农牧专业合作社基础上,计划投资500万元,新建养殖小区1处,建设单列式羊舍20座,草料棚20座,管理用房20间,并配套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对养殖户统一规划安置,改善养殖条件,扩大养殖规模,切实做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至目前,已动员群众完成养殖棚建设4座。
(四)突出环境治理,在提升乡村颜值上齐发力。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实施规模化防沙治沙项目,人工种草项目6900亩,人工种树1200亩,三北五期防护林补植补种6万余株。深入开展环境问题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按照“三清理、两整治、六推进”工作要求,采取群众指、现场走、实地查等方式,全面摸排整治村域内堆存的生产生活垃圾、废弃破旧房屋、乱搭乱建棚圈、乱堆乱放物料等问题,建立整改台账,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时限,逐条逐项整改落实。结合每月党员固定活动日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组成环境卫生评比小组,采取实地查看、群众互评等方式,开展卫生评比活动,并将评比结果在红黑榜上进行公示。同时,注重示范带动,通过评选卫生光荣户、卫生标兵户、文化卫生之星等先进典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有效提高了群众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硖口村实际,从社会治安、消防安全、村风民俗、人居环境、邻里关系、婚姻家庭等方面完善村规民约,进一步规范约束群众言行,提升文明意识。
(五)突出问题整改,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上再加力。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按照市、县、乡关于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相关要求,紧盯家庭收入支出、“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等情况,重点监测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因学因病因灾等造成刚性支出较大,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户等十类户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继续精准施策。全面落实健康扶贫、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2022年3月,我村新纳入因受地震灾害造成房屋安全有隐患的4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同时,对6户监测户精准制定“一户一策”帮扶计划,结对帮扶责任人,实行一对一精准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