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 无障碍阅读 | 适老化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政动态 > 部门动态

山丹:擦亮“露天长城博物馆”文化名片

发表日期:2023-08-15 15:24 作者:杨树弘 唐春林 王雪
来源:七一客户端

行走在祁连山下的漫漫戈壁,抚摸浸透在汉明长城中的历史烟云。

驶入甘肃张掖山丹境内,戈壁、荒滩、草坡陆续登场,这儿堆出一座角墩,那儿跃出一段残墙,路边的汉长城渐渐又绵延成线,提醒我们已经来到了山丹汉明长城的脚下。

山丹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冲,古长城自汉代诞生以来便与丝绸之路相依并行,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景观。山丹境内汉明长城总长365公里,其中汉长城94公里、明长城271公里,被国内外长城专家誉为“露天长城博物馆”,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黄土版筑长城。

这些黄土夯筑的城墙,经历了400多年的风雨侵蚀,一直保存到今天,潜藏着无数的人力物力和劳动人民惊人的智慧。

乘着国家启动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东风,山丹县积极整合文物和文化旅游资源,前瞻性谋篇布局、大力度争取项目、优举措保护传承,深入推进汉明长城保护与传承工作,让文物和文化资源焕发出新时代的风采。

多年来,山丹县不遗余力保护汉明长城古遗址,以突出“高起点规划、保护为前提,投融资并举,属地强监管”的方针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邀请中国长城学会、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等院校机构参与合作,配套完成古城修复、导览系统等8个方面的专项规划和设计方案;充分发挥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成立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丹段)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项组,打造“一园二核四片区”发展布局;率先出台《山丹县汉明长城保护办法》,使汉明长城(山丹段)的保护工作实现有法可依,将山丹汉明长城列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省保护规划》“三园、三段、八点一线”和《国家“十四五”文化传承保护利用工程项目库》,争取到位资金2000万元,用于推动项目建设;紧盯职能部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落实,积极发挥就近建设和保护作用,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体现教育传承功能的精神高地。

在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丹段)过程中,长城风景道是其中的示范段项目,由甘肃省官方出台保护规划统一推进建设。

“我们在守‘旧’保护长城的基础上,挖掘、提升长城文化遗产内涵。”山丹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副书记杜瑜年表示,长城风景道融合长城文化、马场文化、红色文化,设置沉浸式体验区、科技体验区、文创产品区等,预计于2025年全面建成,将形成文物保护利用、公共文化服务、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的长城文旅融合示范区。

修栈道、建马场、数字化还原长城原貌……杜瑜年展望道,该项目完成后,长城文化遗产内涵会提高,长城本体也会以“传统+数字化”方式得到更好保护,“数字化不仅让长城现状得到及时保护,直观的影像也是长城价值展示利用的路径之一”。

甘肃作为长城资源大省,境内长城总长度为3654公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丹段)建设是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不可或缺的一环。

“接下来,我们将努力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成为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高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民族精神标识新平台,增进民族情感加强民族团结新纽带,服务‘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建设新典范。”杜瑜年表示。(杨树弘 唐春林 王雪)


友情链接

主办:山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山丹县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陇ICP备12000199号-1 甘公网安备62072502000105号 网站标识码:620725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