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用历史的厚重为发展加码
8月9日,“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看甘肃发展变化”全国党刊全媒体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张掖市山丹县,先后调研采访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丹段)、山丹培黎职业学院和山丹马场。
置县2100多年的山丹,是“走廊蜂腰”“甘凉咽喉”,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色。张骞、霍去病、唐玄奘等,让山丹在史书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千百年以降,汉明长城依然如巨龙在大地蜿蜒;“皇家马场”山丹马场的盛夏丰美依旧;就连培黎职业学院,历数前生,都能追溯到1942在陕西双石铺成立的培黎工艺学院。
近年来,山丹县谋划“一园二核四片区”发展布局,提出以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丹段)为引领,以山丹马场和焉支山景区双核带动为突破,打造南线焉支山—山丹马场生态旅游片区、东线长城文旅融合片区、西线城乡融合田园综合片区、城北艾黎精神传承红色研学教育片区,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丹段)融入全省、全国发展大格局。
厚重的历史,正在为山丹的发展加码。
站在金山子驿站门口,只见一条“土墙”横亘在大地上,望东望西,都看不到尽头。这是始建于明隆庆六年的明长城遗址。与明长城并排在大地蜿蜒的,是深达7米的壕沟,这是建于西汉元鼎六年的汉长城。走近这条昔日田园诗与敕勒歌的分水岭,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扑面而来。
汉明长城在山丹大地逶迤。
山丹境内汉、明长城总长365公里,其中汉长城94公里、明长城271公里,被国内外长城专家誉为“露天长城博物馆”。
乘着国家启动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东风,山丹县在守“旧”保护长城的基础上,积极挖掘长城文化遗产内涵,开启了汉明长城保护与传承利用的新篇章。
据山丹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杜瑜年介绍,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丹段)一期建设工程(张掖市甘凉咽喉风景道示范段建设项目)融合长城文化、马场文化、红色文化,设置沉浸式体验区、科技体验区、文创产品区等,预计于2025年全面建成。目前,已建设巡查步道30多公里,完成全省首家汉明长城博物馆提升改造和长城公园管理服务中心、公园大门、沿途补给点、硖口古城民宿、硖口和金山子驿站复原等设施建设。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丹段)二期、三期已完成同步规划,将统筹军马文化、艾黎红色文化等优势资源,建设山丹汉明长城文物景观恢复及生态旅游等17项文物保护和文旅融合项目,届时将形成融文物保护利用、公共文化服务、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的长城文旅融合示范区。
“教育的作用,在于唤醒青少年的创造性,培养他们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在这儿学到更多的新知识,开阔眼界、大胆思考、勇于创新;让他们敢于创造,善于创造,富有创造精神。”80多年来,培黎职业学院秉承创设者——新西兰籍国际友人路易·艾黎的教育理念,不负“为中国的黎明培育新人”的初衷,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技术人才。
采访团参观培黎职业学院校史馆。
2019年8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丹培黎学校时强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大力提倡工匠精神,不断向实体经济输送专业技术人才。作为一所职业学校,培黎学校有这个传统。希望你们继承优良传统,不断与时俱进。我支持你们!”
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海尔集团等各行业领军企业对接合作;与东软集团(大连)有限公司合作建成东软信息产业学院;与天水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许多优势企业开展订单培养;与新西兰、巴基斯坦等的高校定制化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近年来,围绕河西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围绕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黎职业学院优化专业布局、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搭建国际平台,大力构建中高职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培养具有现代工匠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亮出了职业教育新名片。
培黎职业学院宣传统战部部长王元林介绍,近三年来,培黎先后获得“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甘肃省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等荣誉称号。在2023年“中银杯”甘肃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培黎的智能制造学院和信息技术学院参赛学生全部获奖,其中8名同学获得了物联网技术应用、移动应用开发等多个项目一等奖。未来,培黎职业学院将继续秉承“手脑并用、创造分析”校训,为国家培养更多实用技术人才。
驱车前往山丹马场,一路上虽不见万马奔腾的雄浑气象,但大马营草原绿草如茵,一望无际。在“生态保护第一”理念呵护下,蹚过2130年历史长河的山丹马场,仍显露着匈奴人留恋不舍的人间春色。
全国党刊全媒体采访团走进山丹马场。
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牧马人爬冰卧雪,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忠诚担当、开拓进取”的“牧马人”精神,培育出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全军科技成果一等奖的军马新品种“山丹马”。
但随着时代演进,山丹军马场“为国养马”的职责,逐年演化为良种繁育与生态保护的使命任务。尤其是生态保护方面,因马场地处黑河水系和石羊河水系分界处的核心地段,是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祁连山生态保护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
由于祁连山的气候变迁、超载放牧等原因,山丹马场及周边一度出现了水土流失加剧、水源涵养效能减弱等环境问题。恢复生态环境、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成了山丹马场的新挑战。
中农发山丹马场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主任任培文介绍,自2019年以来,山丹马场累计投入资金2.36亿元,落实退牧还草、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等生态环境保护项目33项,推动区域内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由80.3%提高到85.36%,可食牧草比例提高到96%,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种植业由油菜籽、啤酒大麦、青稞“老三样”,转变为青割燕麦草、脱毒马铃薯种薯、高原夏菜、中药材等新品种,免耕播种、无人机灭草、拖拉机北斗导航定位等农艺技术得到了普遍应用;养殖业从“山丹马”保种和速力马培育,逐渐发展为马牛羊驴并举、草原自然放牧与舍饲养殖相结合的牧业新格局;加工业培育了以菜籽油加工、青稞酒酿造、牛羊肉分割包装和牦牛肉酱加工为主的一系列特色高原食品……成效显著:“丹马”菜籽油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牦牛肉、藏羊肉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丹马”品牌被评为甘肃省著名商标。
今天的山丹马场,绿水青山加快转化为金山银山,并向着打造“祁连山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典范”目标奋力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