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舞飞扬无国界!培院留学生舞龙队演绎文化共情
新春佳节,本是中国人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重要时刻。但今年,在甘肃山丹县,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来自遥远的国度,却沉浸在中国传统年俗里,用独特方式庆祝乙巳蛇年。
2月11日,山丹县全民健身中心,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一场充满民俗韵味的社火展演正在进行。在众多表演队伍中,一支由不同肤色青年组成的舞龙队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就是来自培黎职业学院的留学生们。
中午时分,10条游龙在广场上空蜿蜒盘旋。巴基斯坦小伙韩墨目光紧紧盯着前方,脚步轻盈而稳健,身后肤色黝黑的汉姆等队员们默契配合。巨龙时而盘旋,时而飞腾,“八字舞龙”“单侧起伏”等高难度动作一气呵成,赢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
韩墨擦去额头细密的汗珠,回忆起刚开始接触舞龙时的情景:“刚拿到两米多长的龙竿时,真的很不适应,总是被绊倒,觉得特别难。”但他没有放弃,训练手册上密密麻麻地标注着“穿腾”“翻滚”等专业术语的中英对照,一笔一画都是他努力的见证。在刚刚来中国的时候,他对“社火”还一无所知,如今却能在舞台上大放异彩。
对于这些留学生来说,在中国过年、参与社火表演,是一次全新而奇妙的体验。“在我们巴基斯坦,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和庆祝方式。来到中国过春节、舞龙,这种感觉太不一样了。”韩墨兴奋地说,“中国的春节特别热闹,充满了人情味。社火里的舞龙,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共同完成精彩表演。虽然我们来自不同国家,但文化交流让我们的心紧紧相连。”
中巴友谊源远流长,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巴关系更是迈向了新的高度,在教育、文化、经济等多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深入。这些巴基斯坦留学生来到培黎职业学院,不仅学习专业知识,更积极融入中国文化,成为中巴文化交流的使者。他们在山丹这片土地上,感受着中国传统年俗的魅力,也将自己国家的文化分享给中国朋友。
场边,社火老艺人陈天胜看着这些留学生的精彩表演,不禁竖起大拇指:“这几个洋娃娃把龙舞得比本地后生还有劲儿,真是没想到!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让我们这些老辈人也深受感动。”陈天胜的感慨,也反映出当地群众对文化交流的积极态度。以往,社火表演更多是本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如今融入国际元素,不仅让社火表演更具新鲜感,也让当地民众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度和接纳度大大提高。
据山丹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曹斌介绍,今年的社火表演首次采用“中外融合”的创新编排,将中国传统民俗与国际元素相结合,让这场始于秦汉时期的民俗盛典,在“一带一路”倡议沿途国家逐渐发扬光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大的文化感召力。“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山丹社火,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曹斌说道。这种创新编排对山丹当地文化发展意义深远,它不仅吸引了更多游客关注山丹社火,带动了当地文旅产业发展,还让山丹社火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崭露头角,推动其朝着更具活力和开放型的方向发展。
当巡展演队伍的锣鼓声渐渐减弱,广场上的人群也开始慢慢散去,但空气中依旧弥漫着热闹与喜庆的气息。刚卸下舞龙服装的韩墨和队友们仍意犹未尽,还在比划着“龙摆尾”等动作。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这一刻,他们不再是异乡人,而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用自己的热情和努力,书写着一段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佳话,也为中巴友好情谊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山丹融媒记者 吴鹏 拜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