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守护艾黎文物之根 铸牢红色精神之魂
山丹艾黎纪念馆作为纪念国际友人路易·艾黎的重要文化场所,肩负着见证国际友谊、传承“工合精神”与培黎职业教育的历史重任。近年来,纪念馆以“保护为先、活化利用、科技赋能”为主线,通过科学化管理、价值挖掘与数字化转型,推动文物资源从“静态保存”向“动态传承”转变,为讲好中国故事、弘扬艾黎精神提供了鲜活样本。
聚焦管理保护,筑牢文物安全防线
山丹艾黎纪念馆通过制度完善、技术支撑与安全防控,构建多维度保护体系。纪念馆严格遵循《山丹艾黎纪念馆藏品管理制度》,建立起完善的藏品登记总账、分类账以及出入库凭证等规范台账体系,全面完成5179件(套)馆藏文物的整理、盘查及数据更新工作,切实做到“一物一档”。同时,对展厅文物实施分级管理机制,于2024年完成了186件(套)文物的核查工作,其中包含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12件,并适时更换了4件展陈文物,确保了藏品管理的科学性与精准性。实行“日常巡查+重点时段检查”机制,每月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并及时整改,定期维护消防设施,确保文物库房和展厅环境安全。争取省级专项资金81万元推进《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优化库房温湿度调控和防震设施,预计2025年完成验收。此外,联合山丹县档案馆争取《路易·艾黎创办工合、培黎学校档案文献》国家保护开发项目(资金92万元),进行史料汇编和纪录片拍摄,为文物研究提供系统支撑。制定《山丹艾黎纪念馆藏品征集3年计划》,通过发布公告、实地走访及接受社会捐赠,全年征集文物35件(套),包括路易·艾黎手稿、胡腾舞人像等珍贵实物。建立捐赠藏品“全流程跟踪”机制,确保征集过程规范透明。
挖掘藏品价值,激活文物历史内涵
山丹艾黎纪念馆以学术研究、展览展示与公众教育为抓手,着力推动文物从“库房”走向“大众”。深度挖掘文献价值,通过对艾黎文章、信件等原始档案的整理,翻译外文资料20余份,并收集14件音频、照片等多媒体素材,形成了包括《路易·艾黎与山丹史料汇编》在内的一系列成果。申报的《路易·艾黎创办工合、培黎学校档案文献》成功入选甘肃省首批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并继续对接世界记忆(国际)名录,有效提升了学术影响力。注重讲好艾黎故事,精心策划“抗战中的路易·艾黎”图片展,结合“5·18国际博物馆日”开展普法宣传,借助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不断扩大传播覆盖面。此外,还联合学校开展“文物进课堂”活动,利用文物复制品、互动课件等形式,让青少年能够真切感知文化魅力。
强化数字赋能,推动智慧化保护管理
山丹艾黎纪念馆以数字化技术为引擎,构建“资源整合—智慧管理—云端共享”全链条体系。一是构建文物“云库房”。完成全国博物馆及革命文物资源大数据库信息报送,录入5179件(套)文物基础数据。对66件待鉴定文物建立电子档案,为后续研究提供可视化支持。二是拓展传播边界。建立网上纪念馆、推出智慧导览语音讲解服务、利用幻影成像技术还原“艾黎三见毛主席”情景、沙盘联动培黎学校生产小组场景复原等,增强观众沉浸式体验。在微信公众号开设《藏品拾忆》《文保科普》等文物保护科普专栏,通过短视频、科普知识宣传等形式多角度、多方式传播艾黎事迹及文物保护相关知识。三是提升管理效能。接入“全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网上直报系统”,实现数据动态更新与跨部门共享。应用物联网技术监测库房环境,实时预警温湿度异常,降低了文物损毁风险。(周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