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零工市场的“微信群”成为群众就业的“导航图”
盛夏时节,走进山丹县清泉镇的绿色富硒蔬菜智慧化示范基地里,一片片青翠饱满的花球在阳光下闪耀着健康的光泽。随着采收机械的穿梭,工人们麻利地将成熟的西兰花收割装筐。“我们老两口在这个外地老板承包的地上干活都快3个月了,这几天西蓝花成熟了要采摘,老板用工量大,就把村上无工可打的社员拉进微信群,现在一起干活的有20多人”在山丹县零工市场灵活就业的白泽民说道。
白泽民是来自位奇镇十里堡村,从2020年开始,一直在附近的厂子里打工,务工很稳定。今年4月初,因工厂经营效益低下待业在家。之后,白泽民便一直在附近村地上干农活打零工,务工时限不确定,收入也不稳定。一天,他看到微信朋友圈转发县零工市场正在现场招工,他便前去咨询,得知城北工业园区蔬菜生产加工车间急招一批叉车工,他便报了名。当天下午,用工单位华盛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便联系他上班,自此开始,他便按时按点当起了一名技术工人,每天日均工资在300元左右。他逢人便说,东门有个“钓鱼台”,能给大家找到活。白泽民所说的这个“钓鱼台”,正是山丹县结合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实施改建的县零工市场。
山丹县充分考虑已有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分布、富余劳动力及零工聚集地等因素,紧贴群众实际需求,按照“零工聚集在哪里,市场驿站就建在哪里,服务保障就到哪里”的工作思路,在农村人口相对聚集、建设场所相对完善、交通设施相对便利的片区建设零工市场。零工市场院内设立待工区、接送务工人员停车区、三轮车停车区、电动车自行车停放区等,综合服务大厅包括服务区、休息区、洽谈室、开水间等公用设施部分,为群众提供“即招快办”的便利热情就业服务。
张亚男是零工市场的业务工作人员,她将自己的微信二维码贴在零工市场门口,每个劳动力在零工市场完成求职登记后,都扫她的微信码,她将这些求职人员分类建群,每天在群内发布用工信息,她说在群人数一度超过500多人,她本人在群里已推送务工信息2000多条。她告诉我们,自从建了这个微信群,除了求职者扫码加入,很大一部分还是通过“人拉人”的方式进入,微信群的数量逐渐增多。目前这样的用工求职微信群已建了12个,估计还要增加。
王以勋目前是一名“小包工头”,他曾经也是通过零工市场微信群内找到的工作。他告诉我们,前几年在老家时曾“包过地”,种过马铃薯和洋葱,一直在周边打零工。一天他在微信群内看到甘肃农垦金麦种业在招收马铃薯采收工,他便应聘务工,每天工资200元。后来因该公司种植面积大,马铃薯收获时间有限,因此对零工的需求非常大,每天需要300人左右,他便在零工市场微信群内发了一个“马铃薯厂招拾洋芋工人,日工资200元”的信息,结果群内询问的人比较多,特别是一些妇女积极性较高,他便将这一信息转发给县零工市场进行转发、群发,很短时间内该公司便招够了零工,确保了马铃薯的按时收获。自此他看到了挣钱的门路,与零工市场合作,零工市场负责提供用工信息和招募零工,他负责与企业对接,专门转运这些零工,并获得劳务报酬。他说,以前零工都是三五成群、东拉西找,组织困难,成本也大,现在零工市场建起来,给群众搭建了候工区,群众再不需要问自己在哪里集合,每天自觉到零工市场等候,还能享受开水、无线网等免费服务,自己也不用东奔西跑招人了,感觉挣钱轻松了不少,干活也方便了不少。
建设零工市场、零工驿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市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决策部署的具体实践,也是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便捷度的积极探索。山丹县结合县域劳动力分布、就业服务机构职能和各层次劳动力就业创业需求,科学规划布局、合力赋能发展,累计建成零工市场1个、零工驿站8个。建成后的市场、驿站,根据零工时效性强、流动性大特点,建立零工“即时快招”服务模式,为零工人员与用工主体提供求职信息登记、用工信息及时发布、现场对接洽谈、即时确认结果、当日面试到岗等服务,有力改善了群众务工,企业季节性用工,岗位和劳动力“两头找不到”的局面,通过科学布局建设和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实现公共就业服务要素的“化零为整”。零工市场的建成,搭建起了集信息发布、用工对接、就业培训、维权服务于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促进了公共就业服务能力特别是劳务输转服务能力提档升级,实现了安全有序候工待工,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形象,开启了全县零工群体规范化务工就业的新篇章,为帮助务工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近就地稳定输转就业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