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马铃薯全链升级 10亿产值“薯”写振兴新篇
高海拔、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气候禀赋,为甘肃山丹县马铃薯铺就了高产优质的“天然温床”。这里产出的马铃薯个大、体匀、芽眼浅,干物质和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产区,成了当地响当当的“致富骨干”。
近年来,山丹县将马铃薯产业定为富民强县的“黄金产业”,循着“育良种、建基地、强龙头、促加工、树品牌、拓市场”的思路,构建起脱毒良种繁育、专用薯基地种植、龙头企业加工、仓储物流及农文旅融合的全产业链体系,走出了一条与市场接轨、与资源匹配的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山丹县正明种植有限责任公司的马铃薯连片种植基地 曹浩源摄
走进山丹县正明种植有限责任公司的马铃薯连片种植基地,大条田里的薯垄整齐如列,正值盛花期的植株舒展着枝叶,白色、粉色、紫色的花朵在风中轻轻摇曳,汇聚成一片绚烂的花海,这片花海中藏着种植户最懂的信号。
种植基地马铃薯花开正盛 曹浩源摄
“这花好看,底下的收成更让人踏实。”正明种植公司总经理方文兴望着健壮的植株,凭借多年种植经验,仅通过地面上的花朵和秧子,就能判断出地下块茎的长势。他介绍说:“今年,公司种植马铃薯8000亩,按现在的长势,预计能实现产值3200万元。”
山丹县芋兴粉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厂区 王旭辉摄
当正明种植基地的马铃薯花还在风中传递丰收讯息时,这些即将饱满的“金蛋蛋”已在产业链的另一端找到了更加丰富的存在形式。在山丹县芋兴粉业有限责任公司,陈列柜上的马铃薯食品琳琅满目,工作人员随手打开一包薯麦冲饮,注入开水后,氤氲的热气中立刻飘出浓郁的薯香,混着淡淡的麦香在空气中弥漫,引得参观者纷纷驻足品尝。
山丹县芋兴粉业有限责任公司陈列柜上的马铃薯食品琳琅满目 聂英摄
“这些产品都是用本地优质马铃薯加工的,不仅保留了马铃薯特有的维生素C和钾元素,还通过创新工艺让营养更易吸收,既能当早餐饱腹,又能当下午茶提神。”公司职员魏艳一边演示冲泡一边介绍,“芋兴粉业年收储、加工马铃薯6万吨,产马铃薯全粉1万吨,开发生产马铃薯淀粉、薯麦混合粉、粉条、粉丝、粉皮、薯泥、搅团、马铃薯面条和马铃薯面丁等系列产品,产值达1.3亿元左右,2019年被认定为‘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从田间到车间,马铃薯的“蜕变”离不开源头的品质把控。这一切的起点,都源于马铃薯原原种的组培、繁育与推广种植。
步入甘肃天润薯业有限责任公司组培中心,洁净的车间里秩序井然。操作台前,技术人员身着白大褂、头戴帽子、口罩遮面,几乎“全副武装”,她们一手扶苗,一手持镊子,专注地为瓶苗做茎尖剥离脱毒,动作娴熟又精准。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瓶苗茎尖剥离脱毒操作 王旭辉摄
“这活儿容不得半点马虎,脱毒苗质量是大田丰收的根基。”组培中心负责人蔺瑾说。这个由亚盛集团天润薯业联合省农科院、培黎职业学院共建的平台,已形成“科研+企业+院校”的技术合力,组培苗年产能从950万株跃升至 1500万株,原原种(第一代脱毒种薯)产能从1500万粒提升到2500万粒,为全县马铃薯产业筑牢了“种源防线”。
产业要旺,路子得宽。山丹县还将马铃薯从“餐盘”延伸到“景区”,探索出农文旅融合的新路径。大马营镇在S590沿线打造的“土豆驿站”,已然成为新晋网红地。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挖薯乐趣、品尝薯类美食、了解马铃薯文化,让原本单一的种植产业,蜕变成“有说头、有看头、有吃头、有玩头”的庄园经济。
夏日的土豆驿站,薯田漾绿,篱缀繁花,藏尽田园诗意。 曹浩源摄
“土豆驿站不仅带火了乡村游,还让新墩村变了样,环境美了,村民腰包鼓了,成了生态宜居的示范村。”大马营镇副镇长王永新说。
科技为翼,文旅为桥,如今的山丹马铃薯产业,已形成150余家经销主体协同发展的格局,与百事食品、上好佳、达利园等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年外销商品薯超3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亿元。从解决温饱的“救命薯”,到助力脱贫的“脱贫薯”,再到驱动振兴的“振兴薯”和守护健康的“营养薯”,山丹马铃薯正以全产业链之力,奏响焉支大地乡村振兴的富民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