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 无障碍阅读 | 适老化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政动态 > 部门动态

【焉支新语】一鏊千年烟火气,炒拨拉节再燃山丹情怀

发表日期:2025-07-28 16:44 作者:杨建刚
来源:甘肃山丹

仲夏的山丹古城,夜幕低垂时便化作一片流动的盛宴。街头巷尾,铁鏊上的火焰升腾跳跃,油脂与食材相遇时爆发的滋啦声此起彼伏。三五好友围炉而坐,在洋葱与辣椒交织的辛香中,只见炒手手腕翻飞,羊杂与面饼在火光中翻滚共舞。这延续千年的烹饪图景,早已超越简单的果腹之需,成为一部写在铁鏊上的山丹文明史诗。

炒拨拉之名的灵动,源于烹饪时“拨拉”翻动的动作韵律,其魂却深植于两千年的烽火狼烟。山丹地处河西走廊咽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当地学者考证,炒拨拉的雏形确与军旅息息相关。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部在焉支山大破匈奴后,将士饥疲不堪。史载“士卒乏食”,情急之下,士兵以随身盾牌为锅,燃起篝火,将宰杀的羊杂碎与随身干粮切块同炒。众人折取坚韧的芨芨草为筷,围盾而食——这充满战场智慧的粗犷烹饪,成为炒拨拉最悲壮也最鲜活的起源。

炒拨拉食材选择更暗含生存智慧:取羊(或猪)的肝、肺、肚、肠、心等“下货”,佐以耐储存的洋葱、青红椒,猛火快炒。这种对食材“物尽其用”的哲学,折射出边塞先民在苦寒环境中的坚韧。清代《甘州府志》抄本中,已有“杂碎热炒,寒冬尤宜”的记载。其味觉密码在于“麻辣适度,肥而不腻”的精准平衡,正如当地谚语所道:“一口炒拨拉下肚,身冷而心热”,这“心热”二字,正是边塞儿女在严酷自然中淬炼出的生命暖意。

在山丹人情感宇宙中,炒拨拉早已超越食物本身,升华为血脉相连的文化基因。对当地人而言,几张板凳、一个火炉、一鏊烟火,便构成了山丹夜晚的灵魂图景。这种情感源于血脉传承:55岁的王会珍“炒龄”三十余年,从街边摊起步,带出徒弟400余人,将炒拨拉店开遍全国60余城。非遗传承人王金秀家族三代坚守鏊前,“无论一天炒多少盘,我们都当成第一盘来炒”的匠心,让每口锅气都饱含对传统的敬畏。

当古老技艺遇见现代节庆,沉睡的文化记忆被重新激活。2023年首届炒拨拉节以“百鏊同燃”的壮阔场景震撼登场,百口铁鏊次第排开,同时翻飞的炒铲如雁阵齐舞,六万食客在星空下共品非遗的盛况,被镜头捕捉为“丝绸之路最生动的烟火图鉴”。次年第二届更以“吃山丹炒拨拉,骑骏马闯天下”为号,直径3米的特制巨锅沸腾翻滚,十位传承人联手演绎“鏊上芭蕾”,将无形“锅气”转化为可感可触的文化仪式。

炒拨拉节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山丹农文旅融合的新纪元。山丹羊肉、山丹馍馍、黑小米等农产借势升级为旅游商品,芦笋庄园、土豆驿站等主题庄园串起美食与生态观光;节会联动焉支山、山丹马场、汉明长城等景区,“策马祁连”精品路线让游客品美食更赏山河;全国分店超200家,带动研学、民宿、电商多元业态,为乡村振兴注入“热油猛火”般的活力。

当第三届炒拨拉节的旌旗在焉支山下再度飘扬,那铿锵的铲鏊相击之声,正化作穿越时空的文明交响。这声音曾在霍去病将士的盾牌上震荡,在丝绸古道的驼铃间回响,如今又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激荡。每一记翻拨都在翻炒历史,每一簇火苗都在点燃希望。

山丹人用一柄炒铲讲述的,不仅是关于美味的传奇,更是一个边塞小城如何以饮食为舟,承载着文化记忆穿越时代长河的生存智慧。第三届炒拨拉节已不仅是美食盛会,它是一次文化基因的集体唤醒,一场城乡共生的生动实践,一部写在铁鏊上的山丹振兴史诗。

金铁交鸣处,鏊火正熊燃。这升腾的烟火,是山丹人递给世界的鎏金请柬——诚邀您共赴这场穿越两千年的味觉之约,在铁鏊铿锵声中,见证一座古城如何在现代文明的浪潮中,将历史的馈赠翻炒出时代的新香。


友情链接

主办:山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山丹县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

陇ICP备12000199号-1 甘公网安备62072502000105号 网站标识码:620725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