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公园+民族团结”实践路径,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初伏已致,骄阳似火。灼人的热浪翻涌在午后的柏油路上,而在山丹的各大公园,绿树撑开浓荫,宛如清凉的穹顶,散发着湿润的气息。各族群众树下纳凉,孩童在草坪上追逐嬉闹,享受着这份惬意……这一帧帧生动的画面,正是山丹县以“公园+”为支点,撬动民族团结的鲜活画卷。
树荫下、凉亭里,各族群众各得闲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有人寻一处长椅闭目养神,听着鸟鸣与孩童喧闹交织,享受难得的静谧,有人舒展筋骨、强身健体,有人围坐唠着家常,偶尔迸出爽朗笑声,这样的烟火气,正是各民族共同生活、共同成长的生动写照;在工业遗址公园各族群众漫步其间,在旧机床前驻足,在老车间遗址旁合影,多元文化的标识在这里相互映照、彼此交融,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这里,没有文化隔阂,只有相互欣赏;没有身份界限,只有血脉相连;没有乡土之别,只有根系同源。2025年山丹县为方便各族群众广泛交往,有效促进各族群众交流交往交融,新增各类城市绿地96.17亩,全县建成区绿地率达40.6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63%,全县绿地面积达到135.48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78平方米,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以团结为笔、以奋斗为墨,共同绘制出一幅民族和谐、城市繁荣的壮美画卷,为山丹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强音,在山丹大地上久久回响。
近年来,山丹县“公园+”工程通过空间重构、文化浸润、治理创新、经济赋能、数字赋能五位一体的实践路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城市肌理。这种“公园+民族团结”的创新模式,为新时代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搭载了平台,使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