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以“志愿红”绘就城市“温暖底色”
城市的发展,既要有拔节生长的“高度”,更需有浸润人心的“温度”。今年以来,山丹县始终锚定城市发展的核心需求与群众生活的迫切期盼,以志愿服务为重要抓手,着力推动志愿服务向制度化规范、项目化落地、精准化延伸,用“绣花”般的精细与耐心,将志愿服务的触角精准嵌入城市发展的每一条脉络。
截至目前,山丹县已培育起11支具备专业素养的志愿服务队伍,带动全县注册志愿服务队伍达492支,注册志愿者人数突破3万名,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域覆盖网络,更构建起人人愿参与、人人能参与的全民志愿服务生态。
筑牢制度根基,让“志愿红”底色更鲜明
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才能让暖意持续涌动,保持持久的热度。
在山丹县街头巷尾,志愿红、橄榄绿、守护蓝……已经成为这座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活跃在主要交通路口、汽车站、火车站、公园等公共服务区域以及乡村敬老院、社区困难群众家中等,播撒着爱和文明。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为促进志愿服务常态化,自2024年5月成立以来,山丹县委社会工作部切实扛起统筹指导全县志愿服务工作的职责,推动志愿服务在各行业各领域蔚然成风。带头发起“焉支暖韵·丹城暖行”十大志愿服务行动,研究制定《山丹县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工作规则》《山丹县2025年志愿服务工作重点任务清单》,深化志愿服务体系改革,推进体系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取得新突破。
为了让志愿精神持续闪光,山丹县强化制度保障,制定《志愿者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志愿者招募、注册程序,实现志愿者招募常态化。同时,利用社区、学校、医院等资源,选聘优秀志愿者发挥“传帮带”作用,有计划、分批次对志愿者进行免费专业技能培训。根据《山丹县志愿服务嘉许激励办法》,通报表扬优秀志愿者30名、优秀志愿服务组织15个,还积极探索“时间银行”“积分兑换”“星级认定”等党员志愿者激励机制,并与民主评议党员、评优评先挂钩,激发持续参与的内生动力。
树起标杆品牌,让“志愿红”活力更充沛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榜样就是一个标杆。焉支山下,不仅有三十年如一日心系农业、服务农民的张忠福,还有坚持扶残助残,为残障儿童建立温馨之家的庄月英……
“青年助残下乡”项目、“星守相牵,共赴未来”志愿服务项目、“焉支先锋行”科普志愿服务等项目在省市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决赛中,一一亮相舞台。
“项目化”是让志愿服务从“虚功”转为“实效”、实现品质与效能双提升的关键路径,更是推动志愿服务工作走深走实的重要依托。
山丹县发挥大赛引领志愿服务发展风向标、基层志愿服务加油站、志愿力量汇聚大平台、专业能力提升助力器的作用,打造“发掘”“培育”“落地”一体化志愿服务项目成长发展链条,集聚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源泉活水”。
在大家的踊跃参与下,先后催生了“先锋护学岗”“红色菜篮”“李慧琳劳模创新工作室”等一批社会公益志愿服务品牌。服务内容覆盖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不仅成为参与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也成了山丹志愿服务的金字招牌。今年以来累计服务群众1.8万余人次。
创新服务模式,让“志愿红”覆盖更广泛
新时代新征程,志愿服务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有效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的社会基础。
今年以来,山丹县以“党建带团建”为统领,深化构建“网格化+专业化”志愿服务体系。山丹县完成第一届青年志愿者协会组建,吸纳113名各行业领域青年志愿者,搭建起跨行业协同联动平台。
同时创新“体育+志愿”融合模式,建立“1+8+N”联动机制—以县体育运动中心为核心、8个乡镇文体站为中转站,整合县域体育资源,构建起覆盖城乡的三级体育志愿服务网络,织密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累计开展健身指导服务活动25场,惠及群众上千人次,全民健身氛围日益浓厚。
北街社区在县妇联指导下,联动8个乡镇、15个共驻共建单位,推行流动妇女“双报到”模式,率先成立城乡融合妇建联盟。由社区妇联主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三新”领域妇女组织轮流“值岗”,集中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且群众认可的志愿活动,服务农村流入社区妇女。此外建立巾帼志愿者回馈礼遇制度,推荐评选市、县级优秀巾帼志愿服务组织及个人,激发服务热情,切实将农村流入社区妇女“聚”起来、“管”起来,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着力消除引领服务联系妇女群众的“盲区”。通过开展“微互动”、举办“微生活”等活动为农村流入社区妇女提供“一站式”服务240次,解决困难52件,开展女性专场招聘会43场次、推荐就业岗位864个,争取创业贷款200余万元。
山丹县社会组织积极探索“党建+志愿服务”新路径,辖区内8家活跃的社会组织通过建立党支部(联合党支部),以建强组织堡垒为基础、激发党员活力为动力、创新服务模式为抓手,有效推动社会组织志愿服务朝着更精准、更专业、更可持续的方向不断发展。
播下志愿服务种子,迟早长成参天大树。随着一个个志愿服务组织的成立,一项项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越来越多山丹人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