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基层治理效能须在“三度”上求实效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求我们不断创新治理模式、优化工作机制,持续在提升基层治理的力度、精度、温度上发力,切实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生动现实。
强化党建引领,筑牢治理“力度”根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将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各环节、全过程,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要持续建强基层党组织,深化党支部建设标准化规范化,选优配强“头雁”队伍,织密建强组织体系,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到基层治理最前沿,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覆盖。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大力推行党建联建、共驻共建等制度机制,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力量,推动人往基层走、劲往基层使、资源向基层倾斜,凝聚起上下联动、协同高效的治理合力,共同破解产业发展、环境整治、民生服务等基层治理中的难点堵点问题。
聚焦精准施策,提升治理“精度”水平。基层治理千头万绪,服务群众贵在精细。提升治理效能,必须发扬“绣花”功夫,在优化治理结构、提升服务效能上精耕细作。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信号、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坚决摒弃“一刀切”的粗放模式,紧盯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社保等群众最关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供靶向服务。要优化服务模式,大力推行入户走访、民情恳谈、“接诉即办”、小区睦邻中心等有效做法,推动服务窗口前移、办事效率提升,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优质服务。要创新治理手段,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信息化等现代技术赋能基层治理,不断提升服务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以精准高效的服务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彰显治理“温度”本色。“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基层治理的最终落脚点是增进民生福祉,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办好群众的事情,首先要学会换位思考,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才能深切体察群众的急难愁盼。要坚决纠治作风顽疾,杜绝“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现象,当好群众的贴心人、服务员、调解员。要紧盯民生关切,对教育医疗、邻里纠纷、物业管理等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和急事难事,主动靠前、及时响应、有效化解,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传递温暖。要充分尊重和调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好邻里议事厅、居民说事点等协商平台,引导群众献计献策、参与监督,真正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让基层治理的过程充满人情味,让治理成果惠及每一位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