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 无障碍阅读 | 适老化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政动态 > 部门动态

生命回归处,绿意正葱茏——山丹县谱写节地生态安葬的温情篇章

发表日期:2025-09-16 11:17 作者:李睿
来源:甘肃山丹

一场生命与自然的对话是怎样展开的?山丹县以生态文明为笔,在殡葬改革的画卷上描绘出一场场“绿色告别”的浓墨淡彩。蒲公英的种子乘着风,轻盈地飘向远方,仿佛无数微小而坚韧的生命信使,在天地间传递着生生不息的脉动。这自然的诗篇,恰似山丹县倾心推广的节地生态安葬服务——为生命的最终谢幕,铺就一条承载着深切思念、又温柔回馈大地的绿色归途。

回归自然:生态之绿浸润乡村沃土。在龙首山公墓,手持鲜花的祭扫者取代了烟火缭绕的景象,焚烧花圈的旧俗已如春雪般消融,仿佛一场静默的生命革命悄然开启。“奢侈的葬礼是做给别人看的,要花钱就该花在老人生前,让他安享晚年才有意义。”在山丹县殡葬服务中心为岳父办理后事的王先生道出了众多村民的心声。山丹县也因地制宜推出微型碑、矮坟头等进行全面推广,骨灰堂内一方方温润的格子间,组成肃穆的生命花园,文明节俭办丧蔚然成风,生态惠民殡葬不断完善。在三沿六区、旅游专线、重要景区等,2万座坟头被平整为绿意盎然的缓坡,曾经刺目的坟茔景观已逐渐隐入青草与野花之间。李桥乡的李大爷感慨道:“微型碑、矮坟头比高的便宜了,矮坟头也比高的好看,这是实打实的好事啊。”

集约绿色:设施创新筑就温情归途。土地是有限的,但爱与思念可以无限延续。累计1.08亿元投入,换来的是龙首山公益性公墓、县殡仪馆、骨灰堂等一批承载思念的绿色家园。其中县殡葬服务中心的变化尤为温暖:8000平方米区域采用空气能供暖,冬日告别刺骨寒冷;17盏新路灯照亮吊唁者夜路;30个花篮点缀着告别之路,让告别不被经济负担笼罩。在清泉镇,一份《殡葬设施建设与移风易俗年规划》将改革细化为具体行动,三级包保责任制让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确保政策落地生根。当村民面临丧事,红白理事会的“暖心代办”服务便及时出现,用专业与温情化解忙乱中的无助。

新风入心:文明星火点亮千家门庭。殡葬改革的深层变革,始于人心的转变。山丹县编织了一张立体宣传网络:《乡镇长话殡改》8期节目荧屏入心;精心编排方言小品《简婚厚养旺家旺子孙》在村头巷尾上演;快板《殡葬改革谱新篇》将新风唱进田间地头。清泉镇的“乡贤宣讲队伍”带着“对比算账法”走进农家小院:一幅幅展板揭示大操大办年均浪费超万元,而生态安葬可节省70%开支。经济账旁,生态账同样清晰——生命回归土地,而非消耗土地。山丹县倡导党员干部率先垂范,签下移风易俗承诺书,2024年至今,99名党员干部带头简办丧事。双桥村村干部常对村民说:“作为村干部,我们要讲政策、讲道理。厚养薄葬才是真孝顺。”村民们对此深有感触:“丧事从7天、5天改成3天,折腾少了,开支少了。多关心老人生前,多端两碗饭,比什么都强。”

接下来山丹县将持续深化节地生态安葬改革,完善政策激励与设施配套,推广多样化生态葬式。着力构建“绿色、人文、智慧”的现代殡葬服务体系,推动殡葬文化与生态文明理念深度融合,为保障土地资源永续利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增进人民福祉贡献长效力量。


友情链接

主办:山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山丹县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

陇ICP备12000199号-1 甘公网安备62072502000105号 网站标识码:620725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