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来姑娘”到“小刘丫头”的365天——一名到村任职选调生的工作手记
初来乍到:“这个姑娘是哪里来的?”
2024年7月,组织决定选派我到甘肃省山丹县陈户镇寺沟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当我背着行囊跟着老书记略显羞涩地走进寺沟村时,村民那好奇的目光、略带拘谨的寒暄,甚至有人直接问:“书记,这个姑娘是哪里来的?”……初来时的生疏感仍记忆犹新。
山丹县陈户镇寺沟村到村任职选调生刘婉婷和村民一起拉家常、晒杏干
那一刻我知道,要想做到真正融入,就得先走进他们的生活、融入他们的日常。于是,我跟着老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们,开始了最“笨”也最有效的方法:用脚步丈量村庄,用耳朵倾听心声,用内心感受期盼,从村头到村尾,从田间到炕头,一户户走访,一次次唠嗑,无数次的“张奶奶,您乘凉呐!”“徐大爷,今天忙啥去了?”……渐渐地,“小刘丫头”成了我的新名字,而那句“快进来吃杏子”的招呼,成了我最暖心的回报。
炕头上的“安全课”:从隐患到安心
到村任职期间,通过多次走访,我全面地了解到,寺沟村整村留守老人较多,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较差,走访中,脱贫户刘立文家的电线让我心头一紧——老化的电线像蜘蛛网般缠绕盘踞在炕上,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火灾。老书记带领我马上动手,重新规整线路、更换插座,并借机给周边村民开展“炕头安全讲堂”普及用电安全知识。这件事让我明白:基层工作没有“小事”,安全隐患、邻里纠纷、生活困难,在村民眼里都是“天大的事”,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让“问题清单”变成“幸福账单”。
山丹县陈户镇寺沟村到村任职选调生刘婉婷查看辣椒长势
土地纠纷调解:情理法之间的“平衡术”
两户村民因土地争执多年,矛盾愈演愈烈。我向村书记汇报后,组织两委班子专题研究,提出“缓冲期+利益兼顾”的方案。调解的关键,不是“判对错”,而是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最大公约数”。我们查阅土地台账、走访老村民,多次登门沟通,最终让双方握手言和。签协议那天,刘大爷笑着说:“小刘这丫头办事公道!”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基层治理,既要有法律的刚性,也要有乡情的温度。
山丹县陈户镇寺沟村到村任职选调生刘婉婷入户宣讲防返贫政策
年馍馍与青年会:村庄的“温度”与“未来”
春节前,我用选调生经费策划了老年人慰问活动。妇女志愿者揉面蒸馍,我们把热腾腾的年馍馍送到老人手中。看着他们的笑容,我突然懂了,基层的魅力,就藏在这些热气腾腾的细节里。此外,我还组织了青年大学生座谈会。6名寺沟籍大学生分享经验,30多名高中生眼里闪着光。有人问我:“姐,大学真的能改变命运吗?”我回答:“能,但改变命运的钥匙,始终在你自己手里。”
山丹县陈户镇寺沟村到村任职选调生刘婉婷和村民一起做年馍馍
高原夏菜与电商梦:乡村振兴的“新赛道”
到村任职的一年来,我跟着产业负责人学习高原夏菜的全产业链运作,从育苗到销售,每一个环节都藏着学问。同时,我也创建了村上的抖音账号,从零开始学习短视频拍摄和剪辑。我通过抖音展示了寺沟的高原夏菜种植过程,还拍摄了村民们的日常生活,让外界看到了真实的乡村图景。短短几个月,账号粉丝从几十人涨到了上千人,甚至有外地客商通过抖音联系我们采购西蓝花、辣椒等蔬菜……
山丹县陈户镇寺沟村到村任职选调生刘婉婷在西蓝花加工车间了解西蓝花加工情况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泥腿子”精神,也需要“新脑子”。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而抖音账号成了寺沟村连接外界的新窗口。我期待有一天,寺沟的蔬菜和故事能通过这个小小的屏幕,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扎根,是为了让种子发芽。
一年前,我是村民口中的“外来姑娘”;如今,他们是我的“挚爱乡亲”,我是他们的“小刘丫头”。到村任职的一年来,我深深懂得,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有日复一日在群众“今年儿子出门打工没挣到钱……”“我的高血压药又没有了……”这样絮絮叨叨中的耕耘,但正是这些点滴,让我明白,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未来,我会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做一颗扎根的种子,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