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 无障碍阅读 | 适老化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政动态 > 部门动态

【奋进新山丹 我们的“十四五”】大道通衢连丝路 路旅融合兴马都——山丹“十四五”交通赋能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纪实

发表日期:2025-11-19 18:13 作者:山丹融媒记者 刘宁宁
来源:甘肃山丹

“十四五”期间,山丹县锚定“丝路马都·古韵山丹”发展定位,前瞻性地实施“交通先行、文旅互兴”战略,以累计5.38亿元的交通投资完成162个基础设施项目,编织出一张四通八达的现代化路网。这一条条“主动脉”与“毛细血管”,不仅彻底改变了县域的时空格局,更像纽带串联起县域文旅资源,为文旅产业注入持续动能。

五年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2066.3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2.61亿元,成功将“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以“路通景连”激活全域旅游新格局,交出“道路通、百业兴、文旅旺”的亮眼答卷。

交通筑基——织密全域旅游“通达网”

“十四五”之前,山丹虽坐拥焉支山、山丹马场、汉明长城等优质文旅资源,却因交通不畅呈“散珠状”散落——景区间缺乏便捷连通通道,游客往返耗时长、中转不便,优质资源难以串联成线、形成全域联动效应,文旅发展受限于“单点发力”的困境。

“十四五”以来,山丹县深刻把握“交通是文旅发展命脉”的核心逻辑,推动交通建设全面进入“攻坚突破期”,以S315线景区旅游公路、S301线马场路段等重点项目为抓手,精准破解景区通达“堵点”、打通跨区域连接“断点”,为文旅资源“串珠成链”筑牢基础。

在干线公路提质升级上,山丹县重点瞄准文旅通行的核心堵点破题——不仅全面完成S315线花草滩至焉支山景区旅游公路建设,彻底解决困扰8年的历史遗留工程,实现全县4A级景区通二级公路的关键突破;还启动G30连霍高速张掖绣花庙段安全韧性提升工程,通过“四车道扩容为六车道+展线降低纵坡”的改造,为跨区域旅游车流搭建起更安全、高效的通行通道。

在支线公路建设上,山丹县进一步聚焦景区“最后一公里”连通需求,推进X013李桥交警队至军马三场公路等8条资源路、旅游路与产业路建设,总里程达102.4公里,直接将山丹马场、平羌口(槐溪小镇)等此前交通不便的景点接入全域路网,让分散的文旅节点实现“串点成线”。

乡村路网建设则聚焦“全域覆盖”目标持续织密——通过实施57项自然村通硬化路项目、82项村道生命安防工程,不仅实现全县自然村通硬化率100%,更让李桥乡高庙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清泉镇祁店村(中国历史古村)等乡村文旅节点,顺畅接入全域旅游路网,为乡村旅游发展打通“毛细血管”。

“以前去焉支山要绕很久山路,现在走S315线40分钟就到,森林康养的惬意随时能享!”自驾游游客王女士的体验,正是山丹交通赋能旅游的缩影。如今,从县城出发1小时可直达山丹马场、焉支山森林公园等核心景区,形成“干线串联景区、支线辐射乡村、路网覆盖全域”的旅游交通新格局。

路旅共生——激活文旅发展“新动能”

交通路网的延伸,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连接,更催生“交通+文旅”的深度融合,实现“1+1>2”的增值效应。“十四五”期间,山丹以路为媒,推动景区升级、业态创新、消费扩容,让“路网”变“景网”、“通道”变“经济带”。

交通条件的持续优化,也为山丹景区品质的跨级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不仅成功创建山丹马场、艾黎文化旅游景区等6家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还推动汉明长城跻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焉支山景区获评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基地,更让曾经受限于交通的山丹马场实现业态升级,从单一观光地转变为集马术体验、生态露营、研学旅行于一体的核心文旅目的地,成为彰显“丝路马都”特色的标志性IP。

交通畅达不仅为景区提质按下“加速键”,更催生出多元特色文旅业态的蓬勃生长——“庄园经济”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名马庄园、羊主庄园成为乡村旅游新“吸睛点”;“节庆经济”热度持续攀升,连续三届山丹炒拨拉美食节吸引22.4万人次游客;“赛事经济”亮点频出,“行知中国・丝绸之路”挑战赛、全国徒步大赛等62场活动落地,推动“体育+旅游”深度融合;就连夜间消费也借路网串联焕发活力,焉支巷子、和谐彩虹街成为游客打卡热门地,夜间消费占比稳步提升至35%,形成“全时段、多场景”的文旅消费新格局。

交通条件的改善还为山丹非遗文旅“走出去”搭建了便捷桥梁——丹美工艺、中艺兴等本土文旅企业依托更畅通的物流与交流渠道,让剪纸、麦秆画等非遗文创23次亮相北京、澳门、深圳等地的国家核心展示平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得以突破地域限制,5次赴韩、俄、蒙开展深度文化交流;与此同时,汉明长城、艾黎纪念馆等文化场所借助“交通+研学”模式,累计接待超8万人次研学团队,不仅让非遗在本土“活”起来,更成功推向国际舞台,让“丝路马都”的文化魅力跨越国界。

“山丹马场西大河至平羌口(防火)道路,对咱们马场的路网来说是关键一段——不管是职工群众日常出行、拉运生产生活物资,还是游客游玩,都得走这条路。这个项目建完后,马场一场的路况会彻底改观,大家出门能更方便、更舒服;不光能带动马场自身的旅游发展,还能给山丹全域旅游添把力,慢慢就能形成路通畅、生态美、经济活的好局面。”项目部部长刘志的这番话,恰恰说透了交通建设与文旅发展相互依存、彼此成就的共生关系。

服务提优——擦亮“丝路马都”文旅名片

交通赋能文旅,不仅要“通”,更要“优”——以交通基础设施为支撑,山丹县同步升级宣传营销与旅游服务,让“走得顺畅”变为“游得舒心”。

交通路网的延伸不仅打通了文旅资源的物理连接,更成为山丹文旅宣传破圈的重要依托——依托沿线交通标识体系,落地“最美风景线”红框打卡点10个,让公路本身成为宣传载体;借助路网覆盖的5G基础设施,联合《中国国家地理》举办“乡见中国:河西走廊·遇见山丹”实景直播,同步推出“丝路马都·古韵山丹”宣传片;更通过“文旅+直播”“文旅+微短剧”等创新形式,让衍生内容持续曝光,成功将交通“走廊”转化为文旅品牌的“传播大道”。

在文旅服务优化上,山丹县始终以交通路网为纽带,同步推进服务沿线路网提质升级——在旅游公路沿线建成多功能服务区与标准化旅游厕所,配套“一部手机游山丹”智慧导航系统,让游客行程规划更便捷;将214个文体小广场与晨晚练点嵌入路网周边生活圈,实现“出行即享休闲”;同时把文物保护服务融入交通场景,完成338处文保单位(含长城363个点段)的标识牌、界桩全覆盖,让游客在沿路通行中既能享受贴心服务,又能随时触摸历史文化脉络。

“从县城到马场,路又平又顺,还有清晰的导览牌,带老人孩子出游特别省心。”来自苏州的游客包裕涛的评价,正是山丹“交通+服务”融合成效的生动注脚。

站在“十五五”发展新起点,山丹县将持续深化“交通赋能文旅”路径:计划投资109.2亿元推进40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同步落地祁连山草原丝路文化生态走廊、新西兰风情商业街等重点文旅项目,让一条条通衢大道继续串联汉明长城、焉支山、山丹马场等文旅地标,让“丝路马都·古韵山丹”的品牌魅力持续释放,为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书写更璀璨的篇章。


友情链接

主办:山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山丹县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

陇ICP备12000199号-1 甘公网安备62072502000105号 网站标识码:620725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