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霍城镇:奏响经济发展“三部曲”,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深秋时节,行走在山丹县霍城镇的田间地头、产业基地、项目现场,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一幅产业兴旺、环境优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近年来,霍城镇始终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项目建设夯实发展根基,以特色产业激活增收动能,以精细治理优化人居环境,全力以赴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霍城答卷。
抓建设:筑牢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霍城镇始终将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发展的“压舱石”,聚焦重点领域、补齐设施短板,持续提升区域发展承载力。攻坚重点项目,升级农业根基。近年来,霍城镇集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集镇承载服务能力提升改造、示范村创建等重点项目建设。在农业基础设施升级领域,建成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2.6万亩,同步配套建设蓄水池13座,在彻底破解农田“靠天吃饭”困境的基础上,更为机械化耕作、规模化种植奠定了坚实基础,显著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率与农业生产保障能力。主攻集镇提质,强化服务功能。坚持以集镇为核心辐射点,全面加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先后成功创建西关、东关两个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新建的和兴村居安置群众94户,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和农贸市场各1处,完成集镇商铺风貌改造120户,同步推进主街道与电网改造工程,集镇承载能力与服务水平稳步提升。统筹生态民生,集聚发展活力。新建的双湖、东关幸福互助院投入运营后,为辖区留守老人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照料服务,切实保障特殊群体生活质量。和兴村居周边新建的新风公园、共享菜园、充电驿站、睦邻驿站等相继投用,配套服务设施同步完成,以“保姆式”服务推动人口、资源向集镇集聚,民生服务设施持续完善,群众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抓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霍城镇立足资源禀赋,深耕特色产业,通过科技赋能、规模发展、融合延伸,构建起多元增收的产业发展体系。打造种业标杆,科技赋能种源。围绕“做好做精种业产业”目标,构建“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格局。通过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深化校企合作与产研融合,成功打造豌豆制种、油菜良种繁育、马铃薯原种繁育等特色产业基地5个,总种植面积突破2.2万亩。其中,双湖村油菜制种试验示范基地面积达2800亩,成功培育陇油7号等4个优质品种,以科技力量持续提升种源品质与产业竞争力。稳定粮油生产,壮大优势产业。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2025年小麦种植达3.4万亩,大力推广优质品种与科学种植技术,预计总产3500万斤;马铃薯良种繁育与商品薯种植面积近3万亩,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推动产量与效益双提升,筑牢粮油安全“压舱石”。深化产业融合,拓宽增收渠道。依托霍城手工粉条传统产业,谋划实施粉条加工销售类延链补链项目,进一步提高马铃薯产业附加值;以双湖村油菜花海为核心,打造新风亭、文化长廊、摄影打卡点等文旅节点,实现“农业景观”向“旅游经济”的跨越。同时,引导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获“租金”、务工就业赚“薪金”、入股经营分“红利”,让产业发展成果切实转化为群众增收实效。
抓治理:织密民生福祉“幸福网”
霍城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民生实事、安全治理、环境改善入手,不断提升治理效能,擦亮乡村幸福底色。办好民生实事,守牢保障底线。常态化开展“敲门行动”,今年以来累计慰问困难群众210余人次,帮办实事153件;严格落实雨露计划补助政策,惠及169户172人,发放补助资金27万元,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此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住宅楼升级改造、西坡村自来水冻管改造等民生工程已顺利完工,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结对帮扶・爱心山丹”工程,通过电话访谈、入户探访等方式关爱群众180余人次,慰问物资折合人民币2250元,让爱心温暖困难群体。优化治理机制,筑牢安全防线。深化运用“四级七天”调解法与“三天两头”工作机制,高效化解一般矛盾112起、重点矛盾10起,推动警调对接68起,矛盾化解率达95%,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聚焦安全生产重点领域,累计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宣传活动50余场次,全面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抓实环境整治,打造宜居家园。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截至目前已整治垃圾点820余处,收集转运垃圾550余吨,回收地膜210余吨,乡村环境面貌持续改善。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常态化开展巡护工作,累计巡河784次、巡林1168次;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和兴村居周边种植景观苗木2.3万余株,在集镇建成“口袋公园”,让村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从基础设施的“蝶变升级”到产业发展的“突破提质”,从治理效能的“持续提升”到民生福祉的“不断增进”,霍城镇正以建设、产业、治理“三部曲”的昂扬节奏,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稳步前行,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