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 无障碍阅读 | 适老化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基层政务公开 > 乡村振兴 > 乡村振兴和扶贫信息

杨金泉:统筹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促进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

索引号 6207250025/2025-00068 发文字号
关键词 发布机构 农业农村局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公开目录
生成日期 2025-05-08 17:20:00 是否有效



杨金泉:统筹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 促进

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中央设立5年过渡期,推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目前,5年过渡期已进入最后一年,迫切需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党中央立足“三农”工作全局,作出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的重大决策,为过渡期后开展常态化帮扶指明了方向,也给农业农村部门提出了新课题新任务。甘肃省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优化完善过渡期以来的有效做法,研究制定过渡期后帮扶政策体系,在长久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基础上,持续推动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党的领导汇聚强大帮扶合力

坚持党管“三农”工作,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开展过渡期后常态化帮扶工作的根本保证。过渡期以来,甘肃省认真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为守牢“两大底线”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我们要把这一宝贵经验坚持好、发展好,从政党性质、执政责任、巩固制度的高度深刻理解、深化认识,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投入帮扶工作。同时,也要看到,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干部。要坚持把建设好基层党组织、培养好致富带头人摆在突出位置,通过组织引导和能人带动,帮助低收入人口持续增收致富,改变脱贫地区面貌。民勤、古浪、白银、礼县等县区探索实践的“支部+党员能人+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有效促进了脱贫群众增产增收。这些举措,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帮扶优势,使党建成效转变成帮扶成果。

二、坚持产业先行提升县域发展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为我们开展过渡期后的产业帮扶工作指明了方向。近年来,甘肃大力推进脱贫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先后实施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和两年提质增效行动,以“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为重点,一手抓产业体系构建,一手抓到户产业培育,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1个、省级产业园61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49个,脱贫县大都培育了23个优势特色突出、带动能力较强的主导产业,3/4的脱贫人口通过订单生产、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方式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利益联结关系,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过渡期后开展产业帮扶,要在抓好到人到户产业帮扶的基础上,重点支持发展县域比较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以农业和乡村资源为基础的二三产业,以及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外部转移承接产业,强化园区平台建设,发挥好经营性帮扶项目资产作用,推动县域实力和乡村发展能力整体提升。

三、深化就业帮扶促进农民充分就业

就业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基本措施,全省脱贫人口收入的70%来自就业。过渡期以来,甘肃深入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全力以赴稳存量、拓增量、提质量,稳住190万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累计输转脱贫劳动力799.1万人次,2586个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吸纳就业10.1万人,统筹开发并管好用好乡村公益性岗位,务工就业规模、脱贫劳动力就业率、就业稳定性持续增长。过渡期后,要总结推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做法,坚持就地就近就业和输转就业两手抓,依托县域产业、重点工程、以工代赈项目等打造就业基地,规范发展帮扶车间、公益性岗位,多渠道增加就地就近就业,从提供简单就业岗位转向提高劳动技能和组织化输出,打造劳务品牌,稳定输转就业数量、提升质量,继续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重要支撑。同时,发挥好劳务品牌赋能就业作用,让劳务品牌成为优质就业的致富载体。近年来,甘肃将劳务品牌培训纳入“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十项工作之一,打造省级劳务品牌50个,对认定为国家和省级劳务品牌的创建承办单位给予20万元一次性补助,对省级劳务品牌评为优秀等次的给予5万元一次性补助,推动一大批劳务品牌建设取得成效,“静宁果农”“礼贤妹”等获“全国脱贫地区特色劳务品牌”殊荣。

四、聚焦突出短板大力改善发展条件

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直是脱贫地区的突出短板,也是过渡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任务。近些年,甘肃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紧盯“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围绕群众急需所盼开展改厕、改路、改水、改房、改电、改气、改厨、改院“八改工程”,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2.6万公里,自然村组路10.1万公里,具备条件的自然村组通硬化路率96.3%,基本建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村组为网点的农村交通网络,建成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1.6万个,实现建制村全覆盖。集中开展农村高额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成立红白理事会1.65万个,覆盖率96.7%。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6个、示范村60个,陇南市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等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过渡期后,要持续用足用好相关财政资金,撬动更多金融资金,加快补齐乡村道路、供水、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短板,加大农村公路、高标准农田、冷链物流、电网改造、供水设施、5G网络覆盖等建设支持力度,推进基础设施通村入户便民利民。同时,要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在县域范围内统筹发展城乡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五、强化要素保障全面提升帮扶实效

常态化帮扶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农业农村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调动各类资源要素的积极性。过渡期内,甘肃持续完善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为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坚强保障。比如,省级在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每年投入72亿元、市县落实177.3亿元用于巩固脱贫成果,地方与中央投入比例接近1∶1;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金融支持,2024年底全省涉农贷款余额达到7318亿元;为58个脱贫县每年安排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专项指标600亩,保障乡村振兴产业用地需求;建立健全引导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优先满足脱贫地区人才需要,等等。这些保障措施,为有效衔接工作提供了强大支撑。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有必要统筹各类要素资源,持续优化金融、土地、科技等支持措施,加大支持力度,更好赋能常态化帮扶。比如,人才支持方面,脱贫地区在编制、职称、住房、教育培训等方面对专业人才适当倾斜,吸引更多人才为县域加快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发挥重要支撑作用。此外,对没有纳入欠发达地区但发展基础仍然比较薄弱的部分原脱贫县,帮扶政策逐步调整退坡,不进行“断崖式”调整,防止出现运转困难和发生规模性返贫。甘肃省将认真落实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要求,坚持抓当前与谋长远相结合,在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基础上,深入调查研究,主动谋划思考,加快建立符合省情实际的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中展现甘肃作为。


友情链接

主办:山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山丹县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陇ICP备12000199号-1 甘公网安备62072502000105号 网站标识码:620725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