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 无障碍阅读 | 适老化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其他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农业农村

山丹县肉牛产业发展规划 (2020—2024年)

索引号 6207250025/2020-00041 发文字号
关键词 发布机构 农业农村局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公开目录 山丹县农业农村局
生成日期 2020-08-11 10:57:32 是否有效

山丹县肉牛产业发展规划

(2020—2024年)


根据《农业部关于促进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甘肃省“十三五”畜牧业发展规划》和中共张掖市委办公室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支持牛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助推脱贫攻坚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关于印发张掖市牛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3)的通知》要求,为加快推进我县肉牛产业全产业链建设,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助推肉牛产业协同发展,保持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结合我县乡村振兴战略和牛产业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基础

牛产业是我县农村经济中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的传统产业之一,也是我县草畜产业中的优势产业。发展牛产业对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产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县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项目拉动、能人带动、科技推动、上下联动的措施,牛产业体系初步完善,养殖规模和产业化水平快速提升,服务体系逐渐健全,具备了发展牛产业的基本条件。一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目前,全县牛(牦牛)饲养量达到2.6万头,存栏2.1万头(含马场0.8万头)。其中:肉牛、牦牛、奶牛饲养量分别为1.1万头、1.4万头、0.1万头。存栏100头以上肉牛(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39户,肉类屠宰加工企业2个。二是品种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经过人工授精繁育改良,我县逐步形成了以西门塔尔为主的高代杂交群,牛群整齐度好,生产性能高。全县建成繁育改良站(点)5个,肉牛改良率达到80%以上。三是产业链条逐步延伸。全县草地面积471.56万亩,粮食等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62万亩,年产农作物秸秆24万吨,养殖业可利用农副产品4万吨,年人工种植牧草30万亩(含马场),建成润牧、天泽、三宝、祁连等4家饲草生产、经营、加工规模企业,年收储加工饲草20万吨。四是生态发展促进产业融合。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全县年处理畜禽粪污112.8万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建成有机肥生产企业4家,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1家,有机肥生产能力达到40万吨以上。五是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全县各乡镇每个自然村配备1-2名村级防疫人员,全面完成规模养殖场重大动物疫病程序化免疫、散养户春秋两季动物集中强制免疫工作,每年重大动物疫病群体免疫密度达到90%以上,免疫保护率达70%以上,多年来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病。初步建立了以电子出证为基础的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通过加强兽药、饲料等投入品质量监督抽检,严格执行屠宰检疫程序,严把入场查验、待宰检查、同步检疫、宰后处理、无害化处理监督和“瘦肉精”抽检“六个关口”,有效保障了全县畜产品质量安全。

(二)需求分析

随着城乡居民膳食消费结构不断改善,逐渐由“吃饱”转向“吃好”,更加注重安全、营养、健康、品质、多样,特别是中高端牛肉消费日益增长。我县牦牛肉肉质细嫩味美、适口性好、高蛋白、低脂肪的显著特点,属纯天然绿色食品,对人体增强抗病、抗寒、免疫力均有显著作用,是绿色、有机、健康、安全、无污染的生态健康食品。牦牛肉富含蛋白质、氨基酸,以及胡萝卜素、钙、磷等微量元素,脂肪含量特别低,热量特别高,对增强细胞活力和器官功能均有显著作用。

(三)发展短板

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全县肉牛产业面临存栏量不足压力,对照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科学审视全县肉牛产业发展现状,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1.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农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养殖观念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良法、良种、良舍、良料不配套,科学舍饲育肥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不高,商品意识和科技意识不强,牛生长速度慢、出栏周期长,生产成本较高、效益不明显,虽然肉牛产业年年有发展,但存栏量仍然较低。

2.生产母牛相对较少。生产母牛是肉牛产业发展的基础,母牛存栏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县肉牛产业发展的瓶颈。据统计,2019年,全县能繁母牛1.2万头,且部分年龄偏大,优质育龄母牛仅有0.9万头。

3.缺少龙头企业带动。目前,全县肉牛屠宰深加工企业少,尤其是缺乏内联农户、外联市场、带动肉牛产业发展的屠宰龙头企业和精深加工企业,养殖业带动支撑力不强。农户与合作社之间尚未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共同体,产销衔接不畅,仍以本地卖肉、对外卖牛为主。

二、发展思路、原则、目标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县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产业兴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调整为重点,着力建设现代化信息和市场交易平台,打破活牛和牛肉市场瓶颈,扩群增量与提质增效并重,全面提升产业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肉牛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步伐,创建产业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打造肉牛养殖基地、肉牛集散中心、优质牧草种植加工基地,推进全县牛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市场主导,政策支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需求定规模、定产品,以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升级,提升产业自身发展能力。强化政策扶持和宏观调控,抓好行业管理和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科技支撑,创新驱动。加强源头创新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积极推进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和产业化开发利用,充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牛产业生产水平和效益,从数量增长型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引领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3.联动推进,融合发展。鼓励引入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用现代理念引领产业发展,用现代技术改造牛产业,促进牛业与旅游业、餐饮服务业等相关行业融合,形成互相促进、良性循环的产业集群。

4.利益联结,富民强业。建立合作互助、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发展机制,推进牛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同步建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牛产业各节点企业的价值增长、多方共赢。

(三)发展目标

——2020年目标:牛饲养量达到3.7万头,其中:存栏2.6万头(母牛1.4万头),出栏1.1万头。新增存栏500头以上肉牛养殖场1个,新增存栏200头以上肉牛育肥大户2户,升级县康源清真牛羊肉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军马场食品有限责任公司2家牛羊屠宰企业,建成肉牛屠宰、排酸、分割、速冻、包装、加工生产线。燕麦、苜蓿等稳定在33万亩以上(含马场)。

——2021年目标:牛饲养量达到4.5万头,其中:存栏3万头(母牛1.5万头),出栏1.5万头。新增存栏500头以上肉牛养殖场1个,新增存栏200头以上肉牛育肥大户1户,新增存栏100头以上肉牛育肥大户2户,积极引导养牛大户、合作社自发组织成立养牛协会、组建肉牛养殖联合社、母牛繁育合作社,开展联户经营,存栏200头以上能繁母牛养殖合作社达到4个,燕麦、苜蓿等稳定在33.5万亩以上(含马场)。

——2022年目标:牛饲养量达到5.4万头,其中:存栏3.5万头(母牛2万头),出栏1.9万头。新增存栏1000头以上肉牛养殖场1个,新增存栏500头以上肉牛养殖场1个,新增存栏200头以上肉牛育肥大户2户,200头以上肉牛育肥大户达到7户,100头以上肉牛育肥大户达到10户,存栏200头以上能繁母牛养殖合作社达到6个,燕麦、苜蓿等稳定在34万亩以上(含马场)

——2023年目标:牛饲养量达到6.2万头,其中:存栏3.7万头(母牛2.3万头),出栏2.5万头,新增存栏1000头以上肉牛养殖场1个,新增存栏500头以上肉牛养殖场2个,新增存栏200头以上肉牛育肥大户1户,500头以上养殖规模场达到5个,200头以上肉牛育肥大户达到8户,新建万头奶牛养殖场1个,燕麦、苜蓿等稳定在34.5万亩以上(含马场)。

——2024年目标:牛饲养量达到7万头,其中:存栏4.1万头(母牛2.5万头),出栏2.9万头,新增存栏500头以上肉牛养殖场1个,肉牛产销体系基本形成。燕麦、苜蓿等稳定在35万亩以上(含马场)。

三、重点任务

综合考虑我县肉牛产业发展基础、区位优势及未来发展潜力等因素,按照“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尊重意愿、科学规划”的原则,以肉牛产业园发展为载体,加快大型肉牛养殖园区建设步伐,走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环保、绿色的肉牛产业发展之路,推动全县肉牛产业发展。

1.做强基地,进一步壮大产业链条。积极调整种植结构,采取耕地种草、林间种草、退耕还草、退牧还草等方式,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千家万户种植为模式,建立优质牧草集中连片种植基地,进一步采取政策引导、项目带动、资金扶持、科技服务等措施,在巩固壮大现有养殖基地的基础上,在大马营镇、老军乡、陈户镇、霍城镇建成存栏500头以上肉牛养殖场6个。在清泉镇、陈户镇、李桥乡建成千头肉牛养殖场3个。至2024年,全县牛饲养量达到7万头,出栏2.9万头(含马场)。

2.培育龙头,进一步带动产业链条。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构筑特色”的原则,继续扶持壮大肉牛养殖、草畜产品加工企业,将其培育成为全县龙头企业,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扶持县内屠宰加工、饲草收贮加工及有机肥生产企业达产达标、满负荷生产。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定向收购、订单收购”等形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降低市场风险,增加农民收入。积极争取总投资2500万元国家区域性饲草良种繁育基地项目建设落地,重点支持润牧、天泽、三宝、普瑞拓等饲草生产加工企业产业化项目建设。积极服务甘肃合方农业科技发展公司万头奶牛养殖基地建设,配套建设牧草生产加工基地1个,新建繁育改良站(点)1个,辐射创建奶牛养殖园区1个,带动群众以入股分红的形式加入园区,增加收入,助力脱贫攻坚。以全县各乡镇选定肉牛养殖量大的自然村为单位,建成肉牛养殖示范村8个,鼓励引导饲养量在10头以上的育肥户向小区集聚,其他各乡镇加快提升100-200头肉牛养殖小区建设,以每3-5个村为单位,科学合理建设规模养殖小区,逐步扩大养殖规模。

3.良种繁育,进一步夯实产业链条。以西门塔尔牛为主,扎实推进冻配改良,所需冻精按市级财政每头能繁母牛15元标准统一采购,其中:14元为肉牛冻精采购费用,1元为肉牛冻精采购、储存、保管等业务费用。支持引导养殖、屠宰加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院地合作,强化对肉牛品种选育等方面的科技支撑力度。

4.打造品牌,进一步提升产业链条。积极引导养殖加工企业、养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强品牌和质量意识,充分利用马场牛肉等品牌市场知名度,发挥资源优势,凸显品牌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做大做优肉牛产业。加快生态肉牛商标注册工作,稳步提高市场占有率。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全面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产业化经营,做好绿色食品品牌认证工作,积极打造区域特色肉牛品牌,形成区域特色产业优势和畜产品品牌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电商平台及现代物流冷链体系推进形成肉牛产品销售网络。

5.创新模式,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探索推广“国有企业投资+龙头企业运营”等模式,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扶持奖励措施,支持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各乡镇要采取多种形式,充分盘活、有效利用空置牛场,增加养牛数量、扩大养殖规模。县上对牛产业龙头企业按照加工销售业绩及纳税情况、养殖规模、出栏数量、带动能力,对专业合作社按照带动贫困户数量、规范化运营水平和经营效益,每年进行综合评价,对前5名推荐市上争取奖励。全力推进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建设。实现对肉(奶)牛电子身份、饲养防疫、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品牌建设、运营销售、筹资融资等多方面、全过程精准化管理,实现“互联网+畜牧业”,推动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种植带动养殖,养殖催生加工,加工反哺种植的思路,依托三宝、天泽、马场食品公司、甘肃丝路盛丰等龙头企业和3个现代农业示范园、9个农民创业园,大力推广种养结合、农牧结合、林牧结合的生态立体农业循环模式,构建“种植-养殖-沼气-肥料”和“种植-养殖-食用菌”循环利用体系,实现清洁生产、循环发展。

6.政策扶持,进一步推动产业链条。严格落实国家农牧民补助奖励政策,采取禁牧、休牧和轮牧等措施,实现草畜平衡、均衡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粮改饲”、草牧业、秸秆饲料化利用、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择优确定50户养殖“甘牛”良种基础母牛10头以上养殖户给予重点扶持,每年每头良种基础母牛补贴500元;对新建存栏500头、1000头以上的标准化肉牛养殖场区,分别给予以奖代补资金30万元、60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所需资金均由县财政安排。

7.利益联动,进一步助力产业发展。坚持市场化导向,采用“园区+合作社+养殖大户+贫困户”发展模式,完善养殖合作社(小区)与养殖户利益联结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强化政府服务和监管,建立企业、合作社和养殖户紧密结合的权责利益关系,通过政府监督与引导,鼓励企业、合作社与养殖户签订育肥购销合同,形成担保贷款、托养分红、订单生产等多种利益联结形式。积极引导养牛大户、合作社自发组织成立养牛协会、组建肉牛养殖联合社、母牛繁育合作社,开展联户经营。鼓励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降低母牛养殖风险,保障牛产业健康发展,按照中央、省级出台的农业保险政策,落实牛保险补贴资金,从2019年起,将省级补贴品种的保费分摊比例统一设置为:贫困户除省级财政补贴资金外,剩余资金由县财政补贴50%,贫困户自缴10%;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非贫困户等投保主体除省级财政补贴资金外,剩余资金由县财政补贴40%,自缴20%的比例分摊保费。肉牛合作社以最低育肥增重量为承诺,与农户签订托养协议后,将农户散养牛统一集中至养殖小区饲养育肥,在育肥过程中,如遇疫病或防疫不到位等原因导致肉牛死亡而造成的损失,均由合作社承担,足额赔付托牛农户所有费用,由于市场价格波动造成的育肥牛出栏损失,由肉牛农户自行承担。推动形成全县家家户户饲养生产母牛,育肥大户、合作社育肥,屠宰深加工企业出售优质牛肉的运行模式,增强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形成风险共担、效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提高肉牛产业的科技含量,提升肉牛品质,实现规模效益。

8.疫病防控,进一步保障产业链稳步推进。支持县兽医实验室能力提升建设,提高疫病诊断检测整体水平。加强动物检疫体系建设,健全机构,充实力量,保障经费,确保从养殖到屠宰环节免疫、消毒、隔离、检疫、检测等防控措施落实到位,病死畜无害化处理统一、规范、到位。切实加强县、乡镇、村三级重大疫病防控网络建设,狠抓疫病防控工作,实施免疫标识制度和养殖场(小区)消毒制度,不断加大活畜流通环节疫病防控监管,重点加大屠宰场、进出县域卡点的动物卫生监管力度,建立健全肉牛及其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控管理体系,强化肉牛及产品质量安全日常检测,为养殖户提供疫病防控、配种等技术服务,建立完善的疫病监控、检验、防治、处置、监督体系,确保全县防疫员人数达到120名、改良员达到20名,对肉牛养殖小区、育肥大户、养牛户实施技术承包、开展有偿服务,不断完善壮大社会化服务体系和队伍。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山丹县肉牛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全县肉牛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为领导小组和县委、县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督促肉牛产业发展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各乡镇成立相应组织机构,落实责任分工,完善工作措施,强化培训力度,保证肉牛产业协调有序发展。

(二)强化政策扶持。组织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税务、农业农村等部门和各乡镇负责人制定出台全县畜牧业优惠扶持政策。结合牛产业实际,通过重点扶持、典型示范,引导农民调整畜群结构和畜种结构、改变养殖模式,实施科学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

(三)抓好队伍建设。大力引进和培养畜牧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抓好现代畜牧业管理和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提高肉牛产业发展智力支撑能力。积极与有关科研院所合作,加强技术联合攻关,加大育肥牛高效养殖、良种繁育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加大宣传引导。发挥新闻舆论宣传引导作用,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肉牛产业发展政策和先进典型,打造养牛声势,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和参与肉牛产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充分发挥养殖户、养殖合作社主体作用,发挥养殖能手的带动作用,通过算账对比、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引导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技能,积极参与肉牛产业发展。


友情链接

主办:山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山丹县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陇ICP备12000199号-1 甘公网安备62072502000105号 网站标识码:620725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