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情报第六期
索引号 | 6207250025/2025-00096 | 发文字号 | |
关键词 | 发布机构 | 农业农村局 |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目录 | |
生成日期 | 2025-07-17 17:20:00 | 是否有效 | 是 |
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及防治意见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由多种镰刀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以穗腐危害最大。湿度大时,病部均可见粉红色霉层,不仅影响小麦产量,其产生的呕吐毒素还会危害人畜健康,需及时用药,最大限度降低病害损失,保障小麦生产安全。
一、发生情况
目前清泉镇部分麦田出现小麦赤霉病病株,病株率0.5%~2.3%,拾号村个别田块中度发生,其他乡镇暂未发现。预计小麦赤霉病轻度发生,应及时开展防控工作。
二、侵染循环及流行规律
(一)侵染循环。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寄主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也可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而越冬。入秋后,随着气温降低和湿度增加,病残体上开始形成子囊壳,到翌年春季,温度回升至10~15℃、湿度适宜(相对湿度80%以上)时,子囊壳逐渐成熟,内部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条件适宜时子囊壳释放子囊孢子,借气流、风雨传播,溅落在花器凋萎的花药上萌发,先营腐生生活,然后侵染小穗,几天后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经风雨传播引起再侵染。
(二)流行规律。小麦生长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害。病菌最先侵染部位主要是花药,其次为颖片内侧壁。通常一个麦穗的小穗先发病,然后迅速扩展到穗轴,进而使其上部其他小穗迅速失水枯死而不能结实。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小麦扬花期感染率最高,特别在齐穗后20天内最易感病。小麦抽穗至灌浆期降水量是病害发生轻重的最重要因素,田间地势低洼,排水不良,也会引起赤霉病发生。
三、防控措施
结合小麦“一喷三防”措施,每亩用40%丙硫菌唑悬浮剂30~40克,或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20~30克,或其复配剂进行喷防。
四、注意事项
小麦成熟期要及时收获、晾晒烘干,避免麦粒湿度过大,致使病菌再次繁殖、产生毒素。若小麦扬花期遇阴雨天气,可选择雨隙或抢在雨前施药,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