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信息第21期
索引号 | 6207250037/2025-00096 | 发文字号 | |
关键词 | 发布机构 | 政府办 | |
公开形式 | 公开目录 | ||
生成日期 | 2025-06-27 16:48:17 | 是否有效 |
第21期
山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编 二〇二五年六月十一日
●东乐镇:多措并举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县住建局:以城市精细管理赋能夜间经济蓬勃发展
●县人社局:坚守“三心”强服务 工伤认定护权益
●县科技局:精准服务送上门 创新赋能促发展
东乐镇:多措并举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强组织筑牢“主心骨”。聚焦乡村人才紧缺问题,坚持“外引+内孵”双向发力,选拔返乡大学生、在外致富带头人等优秀人才117人纳入村“两委”后备干部库,靶向引进科技特派员2名、企业家5名、高层次人才1名,挖掘培养本土人才队伍6支,培育“土专家”“田秀才”等人才34名,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组织保障与人才支撑。
兴产业夯实“硬支撑”。按照“扩基地、延链条、聚集群、美环境”的发展思路,投资650万元,充分利用村集体闲置空地,拓展物理空间,打破村域界限,采取“统一规划、政策扶持、大户自建、集中管理”方式,吸纳全镇10户小杂粮中药材种销大户入股投资,建成农特产品交易集散中心1处、仓储恒温库10座、杂粮筛选分拣包装车间1处,引导群众种植茴香、孜然、小杂粮等经济作物1.5万亩,培育种销大户30余家,年贩运量超2万吨,交易额达3亿元以上,特色农产品发展彰显优势。
优治理激活“新动能”。积极构建网格化治理模式,11名专职网格员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民政救助帮扶等工作,累计调解矛盾纠纷32起,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9件,办成小寨村三社自来水管破裂、集镇垃圾收集处理难等“为民实事”5件,督促规范村级公示栏10个、公示“三务”信息120余条,清理整改垃圾34吨,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东乐镇 王仁虎)
县住建局:以城市精细管理赋能夜间经济蓬勃发展
织密“基础网”,完善配套设施优环境。借城市更新行动东风,持续完善水电气供给、污水排放、消防安全等配套设施。对重点夜间经济街区实施美化亮化工程,架设照明灯24个,新建移动公厕2座,铺设地胶2500平方米,全方位提升街区环境品质,为市民游客营造舒适惬意的消费环境。
织密“建设网”,优化功能布局强根基。以既有步行街、商业街为依托,全力打造焉支巷子、世博恒太城等5处夜市,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设置112个固定及流动摊位,日均吸引超2000人次消费,营业额达8万元左右,直接带动300余人就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创业就业的新引擎。
织密“环境网”,创新监督管理促规范。建立健全夜间营业管理制度,强化夜间治安、交通疏导、食品安全、卫生秩序等方面管理,合理放宽市场准入门槛,鼓励私人、个体工商户、企业等多主体在划定区域内文明经营,推动夜市在规范有序中蓬勃发展。
织密“特色网”,深挖资源优势塑品牌。精选52家承载地方特色、彰显历史底蕴且广受群众喜爱的特色美食、文创商户入驻夜市,炒拔拉、山丹馍馍、麦杆画等特色项目为市民游客提供多样化优购娱体验。同时,积极拓展灯光秀、曲艺表演、美食体验等多元业态,融入歌舞、京剧、非遗展演等文化元素,让夜市变身城市文化“会客厅”。
(县住建局 王福荣 尚登旺)
县人社局:坚守“三心”强服务工伤认定护权益
“真心”答疑释惑。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审核工伤认定材料,对申报材料齐全、工伤事实清楚的案件,当场予以受理;对申报材料缺失,劳动关系不明确的案件,给予一次性告知清单,最大限度减少群众往来次数。至目前,共受理工伤认定申请24件,认定工伤案件18件,正在调查核实6件,按期结案率达100%。
“公心”维护正义。通过建立“双人核验+实地核查”审查机制,做好现场事故调查和证人证言确认,精准还原事故发生经过。对关键证据材料实行“三查三核”(查用人单位是否参保缴费、资料是否真实有效、治疗是否合理,核工伤申报时间是否在有效期内、劳动关系是否明确有效、工伤认定单位与缴费单位是否相符),确保每起工伤认定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工伤认定合法合规,工伤认定案件复议率、诉讼率均维持在100%。
“齐心”合力增效。不定期召开重大疑难案件联合研判会议,对高频疑难案件的认定事实、适用法律、处理意见进行会商研判。同时,与司法、公安、卫生健康等部门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协同配合,提高案件办理效率和准确性,形成为民服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至目前,共为85名工伤职工落实各项工伤保险待遇共计157.47万元。
(县人社局 杨雪莲 刘旨茜)
县科技局:精准服务送上门创新赋能促发展
政策惠企激发创新活力。建立常态化入企服务机制,采取“线上+线下”双渠道宣传科技政策。通过举办政策解读培训班、发放科技创新政策汇编、开展“一对一”指导等方式,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政策红利。今年以来,指导29家企业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其中10个项目获省科技厅立项,争取项目资金325万元。同时,重点辅导企业开展研发费用归集、规范研发活动等,归集填报全社会研发经费348.4万元、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66份5.36亿元、登记省级科技成果15项。为19家科技强县新明星企业兑现科技奖补资料93万元,为13家企业落实技术合同交易后补助资金14余万元,进一步激发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精准把脉破解发展难题。3次邀请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专家来丹定期开展“入企问诊”活动,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生产现场考察等方式,累计为50余家企业提供技术诊断服务。针对企业反映的30余项技术难题,建立“一企一策”解决方案,在专利申请保护、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复审等方面提供定制化服务。至目前,已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5项,有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平台搭建促进成果转化。积极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组织14家企业参加张掖市第三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暨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对接会,促成丽源节水、天润薯业2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成功签订合作协议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普瑞拓1家参加成果路演活动,工商银行张掖分行为天泽农牧公司授信2000万元。通过“专家入企”和“需求对接”双通道模式,推动8项科技成果在山丹落地转化。同时引导企业与2家高校衔接共建产学研基地2个,打造“政府+企业+高校”协同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提供了实践平台。
人才培育强化创新支撑。实施“人才+项目”双轮驱动战略,通过项目带动、平台培养等方式,柔性引进各类科技人才30人,组织技术骨干参加科技创新政策培训3场次,为企业持续创新提供人才保障。坚持把科技特派员队伍作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积极引导124名市县级科技特派员下沉一线开展精准服务,推广农业新技术16项,解决生产技术难题38个,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科技动力。
(县科技局董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