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信息第28期
索引号 | 6207250037/2025-00161 | 发文字号 | |
关键词 | 发布机构 | 政府办 | |
公开形式 | 公开目录 | ||
生成日期 | 2025-08-04 11:24:01 | 是否有效 |
第28期
山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编 二〇二五年七月二十八日
●老军乡:芳香经济催开和“玫”老军“致富花”
●县发改局:狠抓“三个关键”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蕴
●县政务服务中心:精耕依申请公开服务 打造阳光政务新标杆
●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法治护航阳光交易
老军乡:芳香经济催开群众“致富花”
以花为媒强产业。聚焦“焉支玫瑰”特色产业品牌优势,以深化拓展现代农业发展加工转化和市场化品牌化空间为抓手,按照“一年培育、二年升规、三年纳税”的发展目标,持续做好建基地、育品牌、延链条文章,培育形成集育苗种植、加工销售、农旅融合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让玫瑰产业成为助农增收的新亮点。目前,
已建成1500亩的连片种植基地1个,引进玫瑰花酱、玫瑰花茶自动化加工生产线2条,年加工玫瑰花酱、玫瑰花茶、玫瑰纯露等产品500吨,产品远销山东、兰州等地,销售额达到400万元。
联农带农促增收。通过土地入股、生产托管、就近务工等方式,进一步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吸纳老军、焦湾、孙庄、丰城4个村50余名群众加入合作社,带动农户人均增收0.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5.5万元。同时,依托千亩种植基地开设“田间课堂”,通过“专家授课+实操实训”,培育出30名本土种植能手,实现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好发展势头。
农旅融合添活力。将玫瑰种植同旅游、采摘、娱乐、餐饮等多种业态深度融合,探索林下复合经营模式,在玫瑰种植基地饲养生态鸡鸭鹅,建成赏景步道、花田木屋、儿童乐园等休闲设施,打造“花拾光”亲子农场、“慢生活”轻奢露营地等乡村旅游业态,吸引县域周边市民前来打卡消暑,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产业互促的发展新路子。至目前,共接待游客1000多人次,实现收入5.5万元。
(老军乡 张兴旺)
县发改局:狠抓“三个关键”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蕴
以恒久之功筑牢绿色屏障。出台《山丹县持续巩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实施方案》,推动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由集中整治修复向常态长效保护转变,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山丹段评估考核连续三年获得优秀等次。争取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2.73亿元、林草生态治理项目资金773.5万元,累计实施“三北”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祁连山北麓山丹段林草植被综合治理等重点林草项目33项,完成林草生态修复治理21.2万亩,林草有害生物防治58.2万亩。
以超常之力兜牢绿色底线。多举措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6.3%、今年上半年以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79.7%,马营河地表水省级考核断面水质和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安全稳定,入选全省2024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积极开展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生态节水保绿及非常规水利用行动,新时代全国节水型社会新标杆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以务实之策守牢绿色根基。编制完成《山丹县生态产品目录清单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报告》,制定印发《2024年山丹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任务清单》,健全完善调查监测、价值核算、开发交易及保护补偿等工作机制,着力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多元转化,持续推进工业、农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零碳”城市创建扎实有力,新能源企业交易绿证量达58.84万张。全县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达到138.95亿元。《山丹农商银行“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林权”质押贷款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入选全省绿色金融创新优秀案例。
(县发改局 王晓燕)
县政务服务中心:精耕依申请公开服务 打造阳光政务新标杆
畅通渠道,服务升级暖民心。构建“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受理、信函便捷可达”立体矩阵,全县建成24个政务公开专区实现全域覆盖。申请人可通过政府门户网站专栏、服务窗口、信函提交申请。配备专员全程负责受理转办,确保渠道畅通、响应高效。针对特殊群体开展“帮办代办”服务3000余人次,让“数据代跑”惠及高龄残障人群,切实推动“群众少跑腿”成常态。
流程精细,依法公开强保障。严格遵循《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受理、审查、答复等环节时限,确保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办理。对涉及第三方权益或情况复杂的申请,依法履行告知程序,确保公开内容合法合规。同时,建立疑难问题会商机制,提升答复精准度,切实维护申请人合法权益。今年累计受理依申请公开8件,答复率100%,以零争议诉讼守护群众合法权益。
监督闭环,阳光运行固根基。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升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建立台账管理机制,确保全程跟踪、限时督办、责任到人。同时,定期通过电话回访、满意度测评等多维度反馈渠道广泛收集群众声音意见8条,将评价结果纳入流程优化,推动“办理-反馈-提升”闭环运行。
(县政务服务中心 吴婷)
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法治护航阳光交易
制度筑基,织密法治“防护网”。进一步修订完善《张掖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山丹县分中心场内服务管理办法》《评标专家考核细则》等10余项制度,明确交易各环节责任边界,确保项目从入场登记到合同签订全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针对从业人员、代理机构、评标专家等相关人员,常态化开展专题培训和“法治大讲堂”活动,坚决树牢相关人员知法守法的从业法治底线。上半年,累计培训100余人次。
科技赋能,打造透明“电子平台”。依托全省“一网三平台”系统,全面推行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实现招标文件发布、投标、开标、评标、定标“线上闭环运行”,做到全程留痕可追溯。今年上半年,完成交易项目90项,交易金额达17960.27万元,电子化率达100%,有效杜绝了人为干预风险。此外,还开通“法治监督直通车”功能,投标人可通过平台实时投诉质疑,中心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问题24小时内受理、5个工作日内反馈。
联动监管,构建协同“共治格局”。创新“法治+信用”监管模式,配合发改、住建、财政等部门建立联动执法机制,对围标串标、虚假投标等违法行为实施联合惩戒。今年以来,对违反场内纪律的2名评标专家进行全市通报,形成有力震慑。同时,引入社会监督力量,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业专家等担任“交易观察员”,参与重大项目交易过程监督,累计提出合理化建议15条,推动交易流程持续优化。
服务提质,法治助力营商环境优化。编印《公共资源交易法律法规汇编》《投标人权利义务指南》等普法手册,为市场主体提供系统的法规指引。深化“诚信建设万里行”主题活动,通过发放宣传彩页、线上解读等形式,进一步强化交易参与人员的法治意识。开通专属法律咨询热线,安排专业人员值守,为市场主体提供“一对一”电话法律答疑,精准解决交易过程中的法规困惑。通过多维度普法,市场主体“学信用、懂信用、用信用、守信用”的法治自觉良好氛围日益浓厚。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