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 无障碍阅读 | 适老化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乡镇政府信息公开 > 陈户镇 > 乡镇事务公开 > 乡村振兴

从 “隔门打量” 到 “田垄递菜” --寺沟村驻村工作队以真心换民心

索引号 6207250032/2025-00310 发文字号
关键词 发布机构 陈户镇
公开形式 公开目录
生成日期 2025-08-20 08:41:55 是否有效

初到寺沟村时,村口田埂上的西蓝花田正铺展着翡翠般的波浪,农户院门后的打量带着三分试探七分疏离。一年后,同样是这片西蓝花田,刚摘完菜的李叔会隔着田垄喊:“张书记,小刘小陈,带颗新鲜的回去炒!” 驻村的 365 天,像在村民的心间慢慢铺展一张坐标图,横轴是桩桩件件的实事,纵轴是日渐升温的情意。

门槛上的民情档案

第一次敲开脱贫户马奶奶家的门,扑面而来的是混杂着泥土与电线胶皮的气味。炕上盘绕的电线像条失控的蛇,五颜六色的插座从被褥间探出头 —— 这场景后来成了我们 “安全攻坚” 的起点。我们找来扎带将电线归整上墙时,马奶奶蹲在炕沿边念叨:“住了大半辈子,从没觉得这线能绊住日子。” 那天下午,我们的走访记录本添了密密麻麻的新条目,全村 23 户脱贫户的电线老化程度、9处存在安全隐患的插座具体位置,都一一标注清楚。

常态化走访渐渐变成 “双向奔赴”。袁家婶子会把刚蒸的胡麻馍馍塞进我们包里,李家大哥会拉着我们看新种的辣椒长势,而我们的 “一户一策” 附页上,不仅有收入支出的数字,更记着谁家孩子要中考、谁家老人该体检。当脱贫户刘叔主动说:“今年的红花应该能卖个好价钱” 时,我们才明白,那些反复修改的帮扶措施,最终都要落到群众眼里的光里。

   

田埂间的和解密码

近年来,随着土地租金逐年上涨,曾一度撂荒、弃耕土地的经营权属问题尤为突出,寺沟村两户村民因土地问题,已争纷十多年,双方多次协商未果,矛盾逐渐激化。我们在走访排查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会同村“两委”干部、社长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方案。在充分听取双方诉求、查阅土地台账、走访知情群众的基础上,工作队提出了“缓冲期+利益兼顾”的调解方案,这一方案既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问题,又兼顾了村民的权益,体现了公平合理的原则。方案确定后,工作队多次上门与双方沟通,从情理、法理、乡邻关系等多角度耐心疏导,最终促成两人达成一致意见,并现场签订调解协议。村民感慨道:“工作队真心实意帮我们解决问题,大伙儿都服气。有了这个结果,以后还能继续做邻居,心里踏实了。”

时光里的温暖刻度

春节前的寺沟村飘着年馍的甜香。妇女志愿者围在村委会的大面案前揉面,蒸笼里升腾的白雾模糊了窗玻璃,也模糊了工作队与村民的界限。当 76岁的王婶手把手教我们制作年馍馍时,她布满皱纹的手紧紧攥,“多少年没见这么热闹的年了。” 那天送出的286份年馍,每份都凝着我们连着五天忙碌的心意,揉着对村里老人的惦念,更裹着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的牵挂。

青年大学生座谈会上,当台上的学长学姐们讲起考研经历、大学生活时,台下 30 多个高中生眼里的光闪闪发亮。“原来村里也能走出这么多优秀的大学生”,这句小声的嘀咕让我们决定,这座谈会要年年办下去。而给 5 位老年退役军人送慰问金时,71 岁的李爷敬了个标准军礼,那瞬间,我们明白,拥军优属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让每个老兵都真切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关怀与打心底里的重视。

最意外的收获是退役军人文书的上任。待业在家的小张曾一脸迷茫,如今却把村级台账理得清清楚楚。“在部队练的本事,没想到在村里用上了”,他的话让我们顿悟,基层工作的创新,往往就藏在 “人尽其才” 的智慧里。

如今再看寺沟村,村口的西蓝花田依旧铺展着生机,只是田埂上多了些唠家常的身影。从 “你们是谁” 的生涩,到田间地头的熟络,我们在家长里短中读懂了 “驻村” 二字的分量 —— 所谓帮扶,不过是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变成自己的心头大事;所谓初心,就是让每个日出而作的清晨,都生长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友情链接

主办:山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山丹县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

陇ICP备12000199号-1 甘公网安备62072502000105号 网站标识码:620725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