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赋能激活力 基层实干谱新篇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颁布实施,为破解基层形式主义顽疾提供了根本遵循,成为激活基层治理效能的“金钥匙”。各地各部门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推动规定落地生根,通过靶向整治、系统施策,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让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过度留痕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为民服务、推动发展的实干实践中,在基层治理一线展现出担当作为的崭新风貌。
一、靶向破题除积弊,减负成效直达基层
各地紧扣规定要求,聚焦基层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问题精准发力,打出一套标本兼治的“组合拳”。在精简会议文件方面,普遍建立会议审批和总量控制机制,推行“多会合一”“套开会议”“视频会议”等模式,明确“无会周”“无文日”制度,坚决杜绝“为开会而开会”“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会议内容更加聚焦核心任务,文件表述力求“短实新”,有效减少了基层干部参会陪会、抄录转发的负担,让他们有更多时间研究实际问题。
针对“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各地开展政务APP、微信工作群专项整治行动,对功能重叠、使用率低的平台进行整合清理,下架“僵尸应用”,明确“非必要不建群、非工作不转发”的原则,坚决取消不必要的打卡签到、拍照留痕等要求。基层干部手机里的工作应用大幅精简,摆脱了“时刻盯群、反复上报”的束缚,得以沉下心深入一线开展工作。
检查考核领域的改革持续深化,彻底告别“重痕迹、轻实效”的惯性思维。各地建立“一事项一清单”的检查考核机制,推行“四不两直”式调研检查,减少“打招呼式”检查,将检查重点从“看材料、翻台账”转向“察实情、问实效”。同时,整合同类检查事项,避免多头检查、重复考核,让基层干部不再为迎检“临时抱佛脚”,能够集中精力抓落实。
二、实干导向强担当,基层服务提质增效
减负不是减责任,而是为了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干实事。随着形式主义问题得到有效整治,基层干部的工作重心全面转向为民服务、推动发展,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在乡村振兴一线,干部们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调研土壤条件、市场需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培育特色种植、养殖和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帮助村民拓宽增收渠道,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社区治理中,“网格+实干”模式全面落地。社区干部从“填表报数”中解脱后,主动下沉网格,组建志愿服务队,定期走访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代购代办、健康监测等贴心服务。针对居民反映的停车难、健身设施不足、邻里矛盾等问题,快速协调资源、制定解决方案,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在老旧小区改造、环境整治等民生工程中,干部全程征求群众意见,邀请群众参与监督,让工程建设更贴合民意,成为凝聚民心的“暖心工程”。
在应急处置和民生服务前沿,基层干部的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显著提升。面对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他们第一时间深入隐患点排查风险,组织群众转移安置,全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政务服务窗口,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最多跑一次”等改革,简化办事流程、减少证明材料,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专门解决群众办事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让群众办事更便捷、更舒心。
三、长效筑基防反弹,作风建设常态长效
为巩固减负成果,防止形式主义问题反弹回潮,各地注重建章立制,构建起“监督+考核+赋能”的长效机制。建立基层减负监测点制度,聘请基层干部、群众代表担任监督员,定期收集整理基层负担反弹线索,对违规增加基层负担的行为“露头就打”,及时纠正各类变相加重基层压力的做法,形成“不敢增负、不能增负”的刚性约束。
考核评价体系持续优化,突出实绩导向和群众满意导向,将工作实效、群众评价、服务效能等指标纳入核心考核内容,降低痕迹管理权重,考核结果与干部评优评先、晋升提拔直接挂钩。这一导向让基层干部彻底摒弃“重表面、轻实效”的思维,树立起“办实事、求实效”的正确政绩观。
在减负的同时注重赋能,各地通过开展业务培训、经验交流、案例研讨等活动,提升基层干部政策理解、群众工作、应急处置等核心能力。建立“导师帮带制”,安排经验丰富的老干部、业务骨干与年轻干部结对,“手把手”传授工作方法和技巧。同时,落实基层干部带薪休假、健康体检、生活保障等关爱政策,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基层干部干事有底气、有保障。
四、凝心聚力促发展,基层治理焕发新机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深入落实,不仅为基层卸下了不必要的负担,更重塑了基层工作作风,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党风政风的持续向好,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善,群众对基层干部的信任度、满意度显著提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紧密。
在减负赋能的推动下,基层创新活力不断迸发。各地基层单位结合实际,探索出“党建+基层治理”“数字赋能便民服务”等一系列创新模式,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治理经验。从乡村的“产业振兴理事会”到社区的“居民议事厅”,基层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不断增强,形成了“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良好氛围,凝聚起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基层减负没有完成时。随着《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持续深化落实,基层干部必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务实的作风,在为民服务、推动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源源不断的基层力量。(于金尧)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