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年鉴2022》】应急管理——气象服务
气象服务
【概况】 山丹县气象局成立于1979年11月,接受上级气象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双重领导,担负着5次地面观测、重要天气报、降雪加密报的观测与发报任务;承担气候观测和气象情报的国际交换任务,为科学实验、军事保障、防灾减灾、经济建设提供决策、公众和专业气象服务,为气候变化研究、业务试验提供高准确度、高可靠和稳定的观测资料和产品。2021年设有办公室、应急减灾科、政策法规科3个职能科室,气象台、气象服务中心2个直属业务单位,人工影响天气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气象防灾减灾指挥部办公室和气象为农服务中心3个地方机构。有在职干部职工11人,其中气象编制9人、地方编制1人、聘用1人;退休职工6人。
【气象服务】 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提高精细化、特色化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微信、短信、抖音等预警信息发布渠道8个,实现预警责任人全覆盖全联通;坚持“一年四季不放松,每次过程不放过” 服务理念,服务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火、农业生产。提高气象服务社会满意度,为全县农业生产和重大活动发送重大气象信息专报6期、气象信息专报65期、生态与农业气象信息专报97期、气象信息快报24期,预警信号118期,周报42期,手机短信29万余条。制作发布山丹气象微信公众号352期。
【人工增雨抗旱防灾】 印发《山丹县2021年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计划》,推进人工增雨(雪)标准化作业点建设,完成李桥水库人影标准化作业点建设和验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开展重污染天气会商和预警信息发布工作;人影设备纳入物联网管理,签订人影安全责任书12份,开展人影安全培训1次,人影设备操作培训1次,安全检查7次;抓住有利天气过程,适时开展人工增雨火箭作业9次,作业点覆盖区域降水情况明显好于周边区域,人影作业取得良好增雨效果,对缓解旱情、涵养水源、森林草原防火、净化空气起到积极作用。
【汛期气象服务】 坚持24小时值守班和领导带班制,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分析和研判,利用各类预报预警平台,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做好气象预报预警和联防联报工作,做到精细监测、精准预报、精确预警、精心服务,保障防汛抗旱各项工作。
【地面观测】 地面观测始终坚持自动化、现代化、科技化发展方向,自动气象站具备分钟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气象资料实行双备份;气象数据传输质量及业务可用性99.8%;全县19个区域站实现10分钟加密观测,中尺度对流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明显提高。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自动化运行,安装冻土传感器,开展第一阶段平行观测;调整气压传感器高度;完成采集器、综合硬件控制器、配电箱安装位置变更。
【气候概况】 2021年平均气温8.4摄氏度,比历年高1.4摄氏度,属偏高,降水205毫米,比历年值偏多1%,属正常。年极端最高气温36.8摄氏度,出现在7月20日;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3.6摄氏度,出现在1月7日;春季透雨出现正常。年内,出现寒潮、霜冻、春季透雨、大风、扬沙、干旱、局地强降水等天气,由于救灾措施得力,农业获得丰收。
【主要气候事件及其影响】 寒潮:4月22日至24日、11月4日至6日出现寒潮天气,48小时日平均温度分别下降13.6、15.8摄氏度。春季透雨:4月1日、24日、5月22日出现春季透雨,由于透雨及时,为春播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条件。大雨:7月1日、9月3日、9月5日出现大雨,降水量分别为18.0、18.7、18.1毫米。干旱:7月份以来,县域降水量严重偏少,气温持续偏高,出现异常高温天气,引发干旱灾害,农作物株高1550厘米、干土层厚20—30厘米,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5个乡镇48个村和山丹马场4个场2570户7995人受灾,农作物受灾总面积2469.14公顷,直接经济损失约1090.2万元(农业损失约1090.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