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三抓三促”行动】山丹:聚力项目建设“新引擎” 锻造高质量发展“强动能”
初秋的焉支大地,塔吊林立的工地、机器轰鸣的厂房,奏响了项目建设的“奋进曲”,涌动着竞相发展的“新热潮”。今年以来,山丹县紧抓项目建设黄金期,以项目为“强引擎”,以实干争先的奋进姿态,全力推动一张张“规划蓝图”加速转变为惠及民生的“实景画卷”,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煤炭产业是山丹工业经济的“基本盘”。在甘肃东水泉矿区青阳煤矿项目现场,一片繁忙景象。这项总投资约37.8亿元、设计产能180万吨/年的现代化矿井,正紧锣密鼓推进。项目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收入10亿元,显著优化并释放传统能源产能。
张掖青阳煤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甄文介绍道:“我们通过专班化推进、清单化管理确保各环节高效衔接,切实提升项目建设的质效。现场投入施工人员300余人,大型设备36台,项目建设工期50个月,计划2028年年底投产。未来,企业将依托智慧化矿山管理系统,推动采掘、运输等环节的数字化升级,力争打造西北地区现代化矿井标杆,为全省能源安全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与此同时,张掖LNG储备中心作为河西地区重要的天然气应急储备库,其一、二期项目已合计形成日处理天然气150万立方米、储存3600万立方米(气态当量)的能力。生产运行部副部长魏其旭介绍:“二期项目于七月底正式试运行,目前日出货量超1000吨。”该项目极大地完善了天然气产业链条,正朝着建成“甘肃省最大天然气储备基地”的目标稳步迈进,有力提升了区域能源稳定供应能力。
在夯实传统能源基础的同时,山丹县积极布局多元清洁能源体系,迈向绿色低碳转型之路。甘肃辉通新能源300兆瓦/1200兆瓦时独立共享储能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据储能项目办副主任王崇喜介绍:“目前厂区电池仓基础打桩已完成,正进行运维区建设及后续并网工程,预计2026年5月底前投运。”该项目建成后,年均发电量约2亿度,每年可节约标煤约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6.6万吨,节能减排效益显著,将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
从青阳矿井开发到河西煤炭集散中心布局,从东水泉智能化矿井改造到煤化工产业园规划,一条集“开采—加工—储运—利用”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正在加速成形。今年,山丹县以“链式发展、绿色崛起”为路径,总投资70亿元的花草滩循环经济产业区集群项目已然启航。该项目涵盖能源开发、新材料、现代物流等多个领域,是县域产业升级的“主阵地”。其中,7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夯实绿色基底,煤矸石综合循环利用项目实现“变废为宝”,高品质生态合金、硅材料产业园等新兴产业加速聚集。与此同时,330KV特高压变电站为此提供了坚实保障,一个综合能源开发利用的新增长极正蓄势待发。
乘风破浪正当时,不待扬鞭自奋蹄。传统能源提质增效,新能源加速布局,循环产业链不断延伸——一幅以能源为基、多元协同的产业宏图正在山丹大地徐徐展开。这些项目不仅承载着山丹产业转型的坚定决心,更凝聚着绿色发展的远见卓识,共同构筑起安全、稳定、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成为支撑县域经济行稳致远的坚实力量。未来,山丹将继续以项目集聚动能,以创新驱动发展,走出一条结构更优、效益更好、后劲更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