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剑出鞘,打通基层监督“最后一公里”——山丹县委对村(社区)巡察工作综述
巡视巡察是党内监督的制度性安排,是护航民生的一把“利剑”。为全面贯彻中央巡视工作规划关于加强对村(社区)党组织巡察的部署要求,山丹县委坚持把强化对村(社区)巡察作为巡视工作深化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坚持向深拓展、向专发力、向下延伸,采取“镇村一体巡”模式,有效发挥巡察综合监督质效,着力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
担责于心,履责于行,全面谋划推动落实“对村”巡察工作
事以谋成,行以策举。为确保十六届县委任期内实现村级巡察高质量全覆盖,近年来,山丹县委坚持巡视巡察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召开县委常委会会议5次、书记专题会议6次,传达学习贯彻上级巡视巡察会议精神和工作要求,研究部署县委巡察工作,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召开县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会议21次,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有关巡视巡察工作部署要求,紧盯安排部署、组织实施、督促落实等重要环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巡视巡察工作的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部署以及县委工作安排上来,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推动对村(社区)巡察工作深入开展。同时,修订县委巡察五年工作规划,将村(社区)党组织纳入届内巡察全覆盖对象,明确工作“路线图”和“时间表”,着力推动对村(社区)巡察工作向深拓展、向专发力、向下延伸。
至目前,十六届县委先后启动六轮巡察,抽调56名干部,派出7个巡察组,对全县8个乡镇党委及所辖111个村级党组织和12个城市社区完成巡察全覆盖,巡察覆盖率达100%,巡察村(社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谋深思路,抓实举措,着力提升“对村”巡察工作质效
惠民之举,点滴必为;损民之举,微末必禁。山丹县委坚持镇村一体推进,以“巡乡带村”作为对村(社区)巡察的主要方式,紧盯基层党组织建设、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民生问题开展巡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想,把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作为巡察重点,着力发现和推动解决一批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持续发力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可感可及。
强化贯通融合,统筹把握政治巡察和村(社区)实际工作定位导向,每轮巡察进驻前,发函向纪检监察、组织、宣传、审计、信访、民政、农业农村等相关贯通融合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征询被巡察镇村相关信息,对村“两委”班子建设、惠民政策落实、重点项目实施以及经济和产业发展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三资”管理等方面,梳理示范引领、和谐稳定、社情复杂村应关注的主要事项,综合巡前通报收集情况,结合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6+6+1”整治项目和16项具体实事纳入监督重点,建立“共性+差异+个性”的问题清单,反馈巡察组对照参考,确保巡察对准靶心、有的放矢。同时,巡前积极邀请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农村局分管领导和业务骨干,围绕基层党组织建设、“三农”工作进行专题辅导和座谈交流,让巡察干部对村级事务工作有整体了解和基本认识,为后续精准开展巡察奠定基础。
选优建强巡察组,选任人大、政协专委会委员,以及有“一把手”工作经历、即将提拔任用的领导干部担任巡察组长,并注重工作的连续性,保持人员相对固定。精心配强巡察组员,根据需要从纪检、组织、信访、审计、财政、林草、农业农村等部门抽调相关领域优秀干部和后备干部参与巡察,打造“3+N”巡察组组建模式(纪检、党务、财务+N),确保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精准定性,反馈巡察问题。抽调巡察办、县纪委、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精干力量成立指导督导组,对巡察组工作进行嵌入式指导,帮助巡察组解决巡察重点把握不准、问题定性分类不准、问题线索研判不准等问题,纠正工作偏差,确保了巡察工作目标明、方向准、措施实、成效显。
巡察期间用活巡察方式,打破“看资料、听汇报”的传统模式,真正把巡察沉下去,灵活采取“统一进村、分组入户”方式,通过开门迎访、入户走访、重点探访、跟踪追访“四访工作法”,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居)民家中、项目地点面对面察实情、找问题,真正让巡察离群众更近一点。十六届县委前六轮巡察,共走访群众1210人次,通过谈话了解发现问题24个。
巡察进驻后,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村民微信群发布“码上巡察”和张贴公告、播放“大喇叭”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公布巡察组的联系方式,及时发布巡察动态,让更多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正确认识巡察,主动参与巡察。十六届县委前六轮巡察中共张贴对村巡察公告120张,通过微信群等传播巡察信息1300余条,设立巡察意见箱120个,营造了干部群众广泛参与巡察工作的良好氛围。
十六届县委开展对村(社区)巡察以来,共发现镇村问题1501个,发现问题线索29个,立案10人,党纪政务处分6人,组织处理5人,推动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154个,老军乡搬迁安置点工程质量、陈户镇东门村居民楼污水管道破损、位奇镇幸福互助院资源配置再优化等一批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让巡察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持续提升了对村(社区)巡察的影响力和亲和度。
强化监督,抓实整改,深化“对村”巡察成果运用
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山丹县委坚持把解决共性问题、突出问题与堵塞漏洞、完善制度、深化改革结合起来,围绕全面从严治党、风险防范化解、纠治“四风”问题、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等重点领域、重要环节,完善制度机制、不断提高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切实以实实在在的整改成果提升巡察工作质效。
压实整改责任,完善“一张清单到底”机制,明确对村巡察所在乡镇党委的整改主体责任和村(社区)的整改直接责任,实行乡镇班子成员和包村领导挂钩负责制度,镇村两级同向发力,确保整改责任不挂空挡不留缝隙,推动问题全面整改、彻底整改。建立完善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巡察办“三方联审联督”工作机制,强化乡村两级整改日常监督,对组织领导、责任落实、工作推进等情况进行跟进指导,持续传导整改压力,督促全面、真实抓好整改任务落实。同时,成立整改评估组,聚焦整改责任落实、具体问题整改、长效机制建立等重点,对整改情况进行全面对账盘点,对不符合整改要求的进行“退单”整改,责成“回炉”再炼,切实把好巡察整改源头关、质量关、成果关。十六届县委巡察前五轮共反馈镇村问题1128个,已督促整改1048个,正在整改80个,整改率达93%。
强化未巡先改,结合巡察实际情况对十六届县委巡察乡镇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系统梳理,通过《工作通报》的形式下发各乡镇和相关职能部门,指导督促乡镇以通报问题为标靶,逐村逐社区开展全面自查、认真自纠,把整改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既把点上问题、个性问题整改到位,又注重以点带面、举一反三,通过“治通病”推动整改向“治未病”转化,进一步传导全面从严治党压力,打通党内监督末梢,推动被巡察乡镇追根溯源、标本兼治,杜绝类似问题发生。十六届县委前四轮巡察共梳理镇村四个聚焦方面的共性问题13个。
深化系统整改,及时梳理巡察发现镇村本级难以整改的问题和涉村行业领域性突出问题,向相关职能部门发出整改提醒函、巡察移交函等18份,充分调动了各方资源和力量参与到巡察整改中来,推动开展专项治理、系统治理,达到建议一类、完善一批、规范一片的效果。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我们将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深入学习贯彻,紧扣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县乡换届工作、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重点任务,以忠诚履职的担当、主动作为的姿态,坚持科学分类、因村施巡,为深入推进对村巡察筑牢根基,奋力开拓巡察工作新局面、谱写巡察事业新篇章。(常梦菲)